
兩手反綁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請罪。《左傳·僖公六年》:“ 許男 面縛銜璧…… 武王 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 楊伯峻 注:“古人死多含珠玉,此所以示不生…… 楚王 受璧,以示其生。”《左傳·昭公四年》:“ 賴子 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於中軍。” 北齊 杜弼 《為東魏檄梁文》:“若 吳 之王孫、 蜀 之公子,順時以動,見機而作,面縛銜璧,肉袒牽羊,歸欵軍門,委命下吏。”
“面縛銜璧”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左傳》及《封神演義》等文獻來源。
《面縛銜璧》是一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寓言故事。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的品質或能力非常突出,以至于超越了他所處的環境和身份。
《面縛銜璧》這個成語由兩個部分組成:
1. 面(miàn):意為臉,它是由"又"(you)作為部首,"面"(mian)作為音符,共4畫。
2. 縛銜璧(fù xián bì):這是一個短語,解釋為捆綁佩戴着璧(一種古代的玉器),它由幾個部分組成:
- 縛(fù):它由"缶"(fǒu)部作為部首,"殳"(shū)作為音符,共5畫。
- 銜(xián):它由"行"(háng)部作為部首,"口"(kǒu)作為音符,共6畫。
- 璧(bì):它由"王"(wáng)部作為部首,"石"(shí)作為音符,共13畫。
《面縛銜璧》的來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一書中。繁體的寫法為「面縛鉢扅」。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縛」的古字形為「縛」(意為捆綁)、「銜」的古字形為「銜」(意為咬住),「璧」的古字形為「突」。
1. 他以出色的才華和努力工作的态度面縛銜璧,引起了領導們的注意。
2. 這位年輕演員憑借精湛的表演技巧在領域中面縛銜璧。
3. 他在學術界以出衆的貢獻面縛銜璧,被譽為行業的領軍人物。
組詞:銜接、銜苦吞聲、面無表情、縛手縛腳
近義詞:一鳴驚人、超凡入聖、出類拔萃、非凡
反義詞:平庸、默默無聞、無能為力、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