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浄名的意思、浄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浄名的解釋

(1). 毘摩羅诘 (Vimalakīrti)佛的别稱。亦指 毘摩羅诘 佛像。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6*解五·釋昙斐》:“夫至理無言,玄緻幽寂……所以 浄名 杜口於方丈, 釋迦 緘默於雙樹。”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吠舍釐國》:“伽藍東北三四裡有窣堵坡,是 毗摩羅詰 。 唐 言 無垢 ,舊曰 浄名 ,然浄則無垢,名則是稱,義雖取同,名乃有異。舊曰 維摩詰 ,訛略也。” 清 錢謙益 《西湖雜感》詩之八:“今日一燈方丈室,散花長侍 浄名 翁。”

(2).佛經名。《維摩诘經》的異稱。 唐 鄭薰 《贈鞏疇并序》:“其於《浄名》, 僧肇 尤精達。”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顧以為必有本體,名曰物如。物如雲者,猶《浄名》所謂色如耳。”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浄名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浄名(jìng míng)是漢語中的一個佛教專有名詞,具有特定的宗教與文化内涵。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核心釋義

浄名是梵語“維摩诘”(Vimalakīrti)的意譯,意為“潔淨的名字” 或“清淨無垢的名聲”。

“浄”通“淨”,指清淨、無染;“名”即名稱、聲譽。該詞特指大乘佛教經典《維摩诘經》中的核心人物——維摩诘居士,象征以智慧通達世間而不染塵俗的境界。

二、詞源與佛教背景

  1. 梵語源流

    “維摩诘”(Vimalakīrti)由vimala(清淨、無垢)與kīrti(名聲、聲譽)複合而成,漢譯精準對應“浄名”二字,體現對佛法精神的高度凝練。

  2. 經典依據

    見于《維摩诘所說經》(又稱《維摩經》),維摩诘以居士身份示現病相,與文殊師利等菩薩論辯佛法,闡揚“心淨則佛土淨”的大乘思想。

三、文化意涵

浄名超越字面意義,成為佛教哲學的重要符號: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鸠摩羅什(譯). 《維摩诘所說經》. 後秦弘始八年(406年).
  3.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上海醫學書局, 1922年.

網絡擴展解釋

“浄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佛教術語

  1. 毘摩羅诘佛的别稱
    “浄名”是梵語“Vimalakīrti”(音譯“維摩诘”)的意譯,意為“無垢稱”或“清淨名”。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解釋:“舊曰浄名,然浄則無垢,名則是稱”,說明其名稱的由來與“清淨無垢”的佛理相關。
    維摩诘是佛教經典中的重要人物,以智慧辯才著稱,常以居士身份示現教化衆生。

  2. 佛經《維摩诘經》的異稱
    “浄名”也指佛教經典《維摩诘經》(簡稱《維摩經》)。該經以維摩诘與文殊菩薩的對話為核心,闡述“不二法門”等大乘教義。清代學者章炳麟曾引用該經解釋哲學概念。

二、其他解釋(較少見)

有部分辭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名譽清白、無污點”,如查字典網提到“浄名由‘浄’(純淨)和‘名’(名譽)組成”。但這一用法在佛教語境外的文獻中較為罕見,可能與詞源引申有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背景,可參考《維摩诘經》或玄奘《大唐西域記》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愛國白槌半籌莫展膀大腰圓本将筆舌不疊超等插田出閑力從飨大秋作物電光東虛阇台防牌焚除浮惰負傷隔違夠受的關心挂鐘豪末江醪交交嬌逸焦月荠菜解館機利金簡津涉九城坎土镘樂施練缯流脍人口留學生門舘慜念泡花萍飄輕憐疼惜泉穸刹時食生收訖水門順許铄石流金素滻僮約拓提王凫晚節萬人敵譕臣小帖兒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