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保于信的意思、民保于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保于信的解釋

指執政的人有信還要有義,才能受到人民擁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保于信”是漢語中的古典政治哲學概念,語出《左傳·昭公八年》。該成語的核心含義可分解為兩層:其一指民衆依靠統治者的誠信得以生存保障,其二強調政權穩固的根基在于執政者恪守信用。其字面釋義中,“民”指代百姓群體,“保”意為維護、依存,“于”表被動關系,“信”則指誠信的政治倫理。

從語源學角度分析,該成語源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子産的政治實踐。據《左傳》記載,子産提出“民保于信,吾以信為之也”,強調在征收軍賦等政務中,執政者唯有保持政策透明度與承諾兌現度,才能使民衆自願配合。這種思想與儒家“民無信不立”的理念形成呼應,共同構成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維度。

在典章制度層面,《周禮·地官·大司徒》将“信”列為教化民衆的“六德”之一,漢代鄭玄注疏時特别指出“使民不相欺詐”是維系社會秩序的關鍵。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進一步闡釋:“王者布大信于天下,而後兆民有所恃怙”,從國家治理角度強化了信用體系的基礎作用。

現代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将其定義為“謂百姓賴守信而安身”,《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則注為“民衆因守信而獲得保障”,均着重于揭示政治信用與社會穩定的辯證關系。該成語至今仍被運用于論述政務誠信建設的語境,體現着中華文化中“政者正也”的價值傳承。

網絡擴展解釋

“民保于信”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與執政者的信用和道義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執政者不僅要守信,還需具備道義,才能獲得人民的擁護。核心強調“信”與“義”的結合,而非單一強調信用。

二、出處與背景

  1. 原始出處
    最早見于《左傳·定公十四年》:“諺曰:‘民保于信。’吾以信義也。”
  2. 曆史引用
    《資治通鑒·周紀·顯王十年》進一步闡釋:“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

三、用法與結構

四、延伸意義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将民衆的信任視為政權穩定的基石,隱含“失信于民則失天下”的警示。

五、相關成語

可接龍為“信不由衷”“信以為實”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用例,可參考《左傳》或《資治通鑒》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貶骨筆興殘苛草蟲擦頭皮陳政出常調大葷墱流電勢琱文動杌分疎各行其志工絶共命鳥溝谷瑰偉過遇和顧後景畫鞞皇權惠勒-費曼理論晦密假虎減衰加日夾生話進擣靜客肌肉集體所有制經濟抗殿客卿老前輩領取蠡荠輪子漫地漫天墨兵木尺牧宿内隸青禁客衾襚窮幕搧風召父杜母申結十二時神釋解獅子吼四先生四職偷漢危思悟空缃節錫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