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保于信的意思、民保于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保于信的解釋

指執政的人有信還要有義,才能受到人民擁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民保于信”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與執政者的信用和道義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執政者不僅要守信,還需具備道義,才能獲得人民的擁護。核心強調“信”與“義”的結合,而非單一強調信用。

二、出處與背景

  1. 原始出處
    最早見于《左傳·定公十四年》:“諺曰:‘民保于信。’吾以信義也。”
  2. 曆史引用
    《資治通鑒·周紀·顯王十年》進一步闡釋:“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

三、用法與結構

四、延伸意義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将民衆的信任視為政權穩定的基石,隱含“失信于民則失天下”的警示。

五、相關成語

可接龍為“信不由衷”“信以為實”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用例,可參考《左傳》或《資治通鑒》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民保于信》的意思

《民保于信》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民衆依賴信任。它強調了在社會中,人們相互依靠信任來保護自身的利益。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新華字典》的拆分規則,拆分部首為“民”、“西方”、“聲”和“言”,筆畫數為21畫。

來源

《民保于信》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列子》一書。其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因為被殺父之仇而深陷困境,但最終得救的情節。通過這個故事,講述了民衆之間互相信任、互相保護的重要性。

繁體

《民保于信》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民保於信」。

古時候漢字寫法

《民保于信》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可能有一些變體,但基本上仍被寫作「民保於信」。

例句

1. 社會的和諧需要建立在《民保于信》的基礎之上。

2. 隻有建立起互相信任的關系,民衆才能夠在困境中相互支持,《民保于信》。

近義詞

相互依賴信任、互相保護、信合人亡

反義詞

相互猜忌、互相背叛、信任缺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