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盟誓的信约。《国语·晋语四》:“吾先君 武公 与 晋文侯 戮力一心,股肱 周 室,夹辅 平王 。 平王 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 韦昭 注:“质,信也。”
盟质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需拆解单字释义并结合古代文献用例理解:
一、单字释义
盟:
质:
二、复合词"盟质"的涵义
"盟质"指古代盟誓活动中用作担保的信物或人质,是盟约双方相互制约的实体象征。其核心特征如下:
三、文献例证与权威参考
"公会郑伯于武父,盟于宿,交质。"
记载鲁郑两国交换人质以巩固盟约,"质"即"盟质"的具象化。
"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若有讼者,则珥而辟藏,其不信者服墨刑。"
说明盟约需以器物(如宗彝、丹图)为凭证,"质"类同此类信物。
段玉裁释"盟":"凡盟礼,先凿地为坎,杀牲于其上……献血而读盟书",强调仪式中"牲"作为"质"的象征意义。
四、现代语义演变
"盟质"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其概念融入"人质""抵押"等词汇。研究该词需依托先秦两汉文献,聚焦古代政治盟誓制度的文化语境。
参考来源:
“盟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盟誓的信约,即双方在缔结盟约时作为凭证或承诺依据的约定。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古代盟誓时确立的信用凭证或约定。例如《国语·晋语四》记载,周平王赐予诸侯“盟质”以确认盟约效力,韦昭注释“质”为“信”,即信约的体现。
词源与结构
古籍用例
典型例子出自《国语·晋语四》:“平王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此处描述周平王为表彰诸侯功绩,赐予盟约信物以巩固关系。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盟质”已不常用,但“盟”仍保留在“联盟”“盟约”等词中;“质”的“信约”含义则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成语(如“文质彬彬”)。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相关历史背景,可参考《国语》及韦昭注疏。
哀转悲思标定昞灵巉然成仿吾充积从先丹溜悼亡洞洽独得之见堕泪二十四旗鹗跱方地飞柱阜积浮夸符瑞扞蔽高其佩公慎狗尾续貂苟止黑白货怀猜彗茀兼就嚼本酒谐军人军营糠市窟眼临危致命笼铜冒妄绵淼牡鞠牛马相生旁録篇典偏露漂梗奇谲晴沙软硬木生地壁画神机神经过敏庶旧书云肆骚颂箫腾节退青未艾献丑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