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盟誓的信约。《国语·晋语四》:“吾先君 武公 与 晋文侯 戮力一心,股肱 周 室,夹辅 平王 。 平王 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 韦昭 注:“质,信也。”
“盟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盟誓的信约,即双方在缔结盟约时作为凭证或承诺依据的约定。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古代盟誓时确立的信用凭证或约定。例如《国语·晋语四》记载,周平王赐予诸侯“盟质”以确认盟约效力,韦昭注释“质”为“信”,即信约的体现。
词源与结构
古籍用例
典型例子出自《国语·晋语四》:“平王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此处描述周平王为表彰诸侯功绩,赐予盟约信物以巩固关系。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盟质”已不常用,但“盟”仍保留在“联盟”“盟约”等词中;“质”的“信约”含义则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成语(如“文质彬彬”)。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相关历史背景,可参考《国语》及韦昭注疏。
《盟质》是一词,它的意思是达成盟约或结盟的信仰和保证。它代表了一种坚定和诚实的承诺和约定。
《盟质》这个词包含了两个部首——皿和言。皿部表示具有盛放东西的容器的含义,而言部表示语言的意义。这个词总共有11个笔画。
《盟质》这个词源自古代汉语,多用于古代文献和典籍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盟质》的写法稍有不同。盟的古代写法是“䘠”,质的古代写法是“贄”。这种古代写法在现代汉字中已经不再使用。
1. 两国元首签署了《盟质》,将共同合作打击恐怖主义。
2. 我们的友谊是建立在信任和《盟质》的基础上的。
1. 盟约:达成的一种正式的协议或契约。
2. 盟友:与自己结成联盟的伙伴或朋友。
3. 盟军:由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军队。
1. 盟约:类似于盟质,表示达成协议或约定。
2. 承诺:具有承担事情或责任的诚信保证。
不守信约、背信弃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