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sk one' life] 冒死,不避死罪
昧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冒死。犹言冒昧而犯死罪。古时臣下上书帝王习用此语,表示敬畏之意。《韩非子·初见秦》:“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 汉 贾谊 《新书·数宁》:“虽然诚不安,诚不治,故不敢顾身,敢不昧死以闻。” 汉 蔡邕 《独断》:“ 汉 承 秦 法,羣臣上书,皆言昧死。 王莽 盗位,慕古法,去昧死曰稽首。 光武 因而不改,朝臣曰稽首顿首,非朝臣曰稽首再拜。”
“昧死”是古代汉语中的谦辞,特指臣子向君主进言时,因敬畏而自称“冒死”表达意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昧”指冒昧、冒犯,“死”象征死罪,合指“冒着触犯死罪的风险”。该词用于强调臣子对君主的极度谦卑与敬畏,常见于秦汉时期的官方文书。
历史出处与用法
语境特点
专用于等级森严的君臣对话,通过自我贬低凸显对皇权的绝对服从。现代语境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创作。
近义表达
类似谦辞还有“死罪”(如“臣死罪”),但“昧死”更侧重表达“冒昧进言”的主动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书格式或谦辞体系,可参考《战国策》《韩非子》等文献。
昧死是一个汉语词语,可以拆分为“日”和“皿”两个部首,共有6个笔画。该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在繁体中仍然保留着其原始形态。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多种多样。按照《康熙字典》的古代字形解释,昧死的古代汉字写法为“昧”。虽然现代使用的昧死写法与古代写法有所差异,但仍然可以找到其字形的痕迹。
例句:
他们昧死而活,陷入了一场危机。
组词:昧心、昧良心、昧着、昧着若、昧见影。
近义词:蒙蔽、欺瞒、迷惑。
反义词:明知、知晓、了解。
逼面驳选偿逋长迤春茗春直蹙零打前失钓藤洞精罚恶方车風幃富贵公担鳏旷黑浸浸花池画虎不成反类犬化人宫华屋山丘回跋擭穽筋骨人橛子寇雠括括叫缧臣林熙流风遗迹留犂挠酒路陂鹿鸣客美言闹五魁内美倾豁凄艶群伦绒布柔情蜜意三日香森桂山肤水豢上下翻腾神兵十目所视诗乡说述送字宿惑台槐彤鱼团黄维新运动违阻雾杳衔哀县官吸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