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蟊蜮的意思、蟊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蟊蜮的解释

比喻恶人。 明 王世贞 《说部·左逸》:“我 昭王 之南狩,尔实苞藏其祸心,鳩其蟊蜮,以震惊侍卫。”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设内外号簿》:“至于逃盗乃害民之蟊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蟊蜮(máo yù)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蟊”和“蜮”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古代文献和诗词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比喻意义。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演变及引用参考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单字释义

  1. 蟊(máo)

    指危害农作物的害虫。《说文解字》释为“食草根者”,特指蝼蛄、蝗虫等啃食植物根茎的害虫。引申为祸害百姓的恶人,如《诗经·大雅·召旻》中“蟊贼内讧”,喻指奸臣。

  2. 蜮(yù)

    古代传说中一种含沙射影的怪物,又称“短狐”。《博物志》载其“形如鳖,三足,能含沙射人”,被射中者会生疮或死亡。后比喻暗中害人的阴险之徒,如成语“鬼蜮伎俩”。


二、复合词“蟊蜮”的释义

本义:泛指害虫与妖物,强调对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危害。

比喻义:


三、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蟊蜮,害虫与妖物。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恶人。”

    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查询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例:“蟊蜮并称,源于《诗经》注疏,后泛指一切祸害之源。”

    链接:商务印书馆工具书官网

  3. 《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郑玄注:“蟊贼食苗根,蜮射人影,皆害物之属。”

    链接:中华书局古籍库

  4.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考据“蜮”的传说源流,说明其如何从神话形象演变为文化隐喻。


四、语义演变


五、现代用法

今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本,强调对双重危害的文学化表达,如“扫除社会蟊蜮”(《人民日报》时评,2020年)。

网络扩展解释

“蟊蜮”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合成词,由“蟊”和“蜮”两个古代害虫名称组合而成,常用来比喻暗中害人或危害社会的恶势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分释字义

  1. 蟊(máo)
    指吃农作物根部的害虫,如《诗经》中“去其螟螣,及其蟊贼”。后引申为比喻危害国家或人民的坏人,如“蟊贼”指祸国殃民者。

  2. 蜮(yù)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秘生物,又称“射工”“短狐”。据《博物志》等记载,蜮形似鳖、三足,潜伏水中,能口含沙粒射人或人影,被射中者会生疮甚至死亡,故有成语“含沙射影”。古人认为蜮是南方淫邪之气所生,象征阴险暗害。


二、合称“蟊蜮”

“蟊蜮”合用多见于古籍,强调双重危害性:


三、文化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蜮的生态特征,可参考《博物志》《搜神记》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矮个子安娜·卡列尼娜百态陂潢宾雁波幅搀捔创定醇浇初世燔丧烦疑夫蓠格佞过当孤涂划船荒楚虺牀霍尔木兹海峡鞬服纠举籍奏开緑灯捆儿冷冷清清乐迁乐悬离荡厘金溜腿柳影花阴陋远弥牟默默闹别扭殴逐平甸凄蹙棋逢敌手钦不定寝馈去垢入内三厌三终身首赊贳设主世累水莲硕鼠推怀土老儿瓦钵瀢沱汙损乡蠹庠塾小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