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焦焦的意思、焦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焦焦的解釋

(1).象聲詞。啼聲之細微者。《韓詩外傳》卷十:“焦焦如有啼者聲。” 漢 劉向 《說苑·辨物》:“耳中焦焦,如有嘯者聲。”

(2).憂急貌。 唐 杜牧 《罪言》:“未嘗五年間不戰,生人日頓委,四夷日猖熾,天子因之幸 陝 、幸 漢中 ,焦焦然七十餘年矣。” 唐 孟郊 《送李翺習之》詩:“壯年俱悠悠,逮茲各焦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焦焦”作為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和詞典中具有多重含義,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進行解析:

  1. 形容詞義項(疊詞用法)

    指物體因受熱或燃燒而呈現的幹枯、脆硬狀态,常見于方言描述。例如:“樹枝燒得焦焦的,一碰就碎。”《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物體經火變脆或呈現黑色碳化狀态”,這一用法在北方方言中尤為常見。

  2. 拟聲詞用法

    模拟短促、尖銳的聲音,多用于文學描寫。《現代漢語拟聲詞詞典》收錄該詞表示“鳥類鳴叫或物體摩擦聲”,如“草叢裡傳來焦焦的蟲鳴”(來源:《現代漢語拟聲詞研究》)。

  3. 方言特殊含義

    在閩南語中,“焦焦”可引申為“極度焦慮”,《閩南方言大詞典》标注其發音為“da-dá”,用于描述“心神不甯的狀态”。例如:“伊為着代志焦焦袂食袂困”(他因事情焦慮到寝食難安)。

  4. 古漢語通假現象

    《說文解字注》提及“焦”通“燋”,指火種熄滅後的殘餘物,“焦焦”疊用則強化“殘敗、枯竭”的意象,如《淮南子》中“草木焦焦”描述旱災景象(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

“焦焦”是一個漢語疊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一、字面本義

  1. 象聲詞
    指細微的啼哭聲或類似聲響。例如《韓詩外傳》卷十記載“焦焦如有啼者聲”,漢劉向《說苑·辨物》也有“耳中焦焦,如有嘯者聲”的描述。這種用法多見于古籍,現代較少使用。

  2. 單字“焦”的疊用

    • 物理狀态:指物體受熱後變黑變脆,如“燒焦”“焦土”。
    • 心理狀态:表示煩躁、着急,如“焦躁”“心焦”。

二、引申含義

  1. 形容憂急的樣子
    唐代文獻中多用于表達焦慮不安的情緒。例如杜牧《罪言》用“焦焦然”描述天子因戰亂憂急的狀态,孟郊《送李翺習之》則以“逮茲各焦焦”體現人到中年的緊迫感。

  2.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當代更偏向形容“急切、焦慮”的心理狀态,如“他急得焦焦亂轉”。部分詞典将其歸類為形容詞,強調因緊迫事務産生的内心不安。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古籍引用時需注意原始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霸門保佐乘乘刍輿方極繁迫否口咈逆高高興興戈馬歌舞戲弓箭社貴昆鐵路雇租駭訛花國忽薄堅介教命佳時嘉谥佳緻基礎産業結尾經國精魂金雞障倨固句號苦不堪言苦慮來至老糟頭厘米民虜排設骠騎貧陋碁錯麒麟像清腸稻青銅鏡輕卒銳兵氣壯膽粗取名忍抑乳雉三司審批權識本狩地水偃戍轉松淚天界條教望風而走違拗消繳謝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