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atched cottage] 茅舍;草屋
亦作“茆庐”。草屋。 唐 张籍 《送韩侍御归山》诗:“新结茆庐招隐逸,独骑驄马入深山。” 宋 梅尧臣 《对雪忆往岁钱塘西湖访林逋》诗之一:“折竹压篱曾碍过,却穿松下到茅庐。” 明 刘基 《崇福寺俦上人看山楼》诗:“为爱山中世事疎,看山终日坐茅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花姑子》:“此非安乐乡。幸老夫来,可从去,茅庐可以下榻。” 苏曼殊 《遁迹记》:“嗣余忽醒,身卧茅庐。”
茅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用茅草覆盖屋顶的简陋房屋。以下从语义演变、文化象征及典故应用三个层面详细解析:
“茅庐”由“茅”(茅草)与“庐”(简易屋舍)复合而成,字面指茅草搭建的居所,特指古代贫士或隐者居住的简陋房舍。例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茅草盖的房舍,多指贫寒者或隐士的住所。”
《汉语大词典》引《南史·隐逸传》例证:“结茅庐于山涧,采菊东篱,悠然自得。”
在传统文化中,茅庐被赋予三重象征:
该词的文化影响力主要源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刘备三次亲赴诸葛亮隐居的南阳草庐,终请其出山辅佐。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详述:“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此典凝固为成语“三顾茅庐”,引申为诚心延揽人才或贤者初展才能(如“初出茅庐”)。
当代汉语中,“茅庐”除保留本义外,更多用于:
权威参考来源:
“茅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在历史文化中,“茅庐”特指南阳诸葛庐,即三国时期诸葛亮隐居的草屋。这一典故出自《三国志》及《出师表》中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顾茅庐”是源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形容诚心诚意地邀请或拜访。例如:“刘备三顾茅庐,终得诸葛亮出山辅佐。”
“茅庐”在古诗文中常被赋予隐逸、清贫的意象,如宋代梅尧臣的诗句:“却穿松下到茅庐”。现代用法中,也用于比喻初次涉世或缺乏经验的状态,如“初出茅庐”。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背景或例句,可参考《三国演义》《出师表》等文献。
阿克莫拉摆磨罢懦薄夫陂池鼈裙伯都逋逸餐啖草茆插杠子骋怀尺田寸宝牀上叠牀触目兴叹春花作物搭话带路人带袵慸芥恶躁翻作封建士大夫根元寒城黄榆塞祸及池鱼降麻官灸发舅祖钧分钜万连珠礮邻邻孪生子面浆绵连明安明心敜干敹甲盘磨耆耋取悦人口迁移戎事倥偬沈着痛快时谈受俘司武松乏送门状探察讨核绦线绨几投子无患木鲜彩仙院蟹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