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召伯樹的意思、召伯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召伯樹的解釋

木名。即甘棠。 前蜀 貫休 《上盧使君》詩:“可憐召伯樹,婆娑不勝翠。”參見“ 召棠 ”、“ 甘棠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召伯樹”特指棠梨樹(又稱甘棠樹),源于西周著名政治家召公奭(史稱召伯)的曆史典故。其核心含義與象征意義如下:

一、詞義本源

指召公奭曾在其樹蔭下聽訟決獄、施行德政的棠梨樹。據《詩經·召南·甘棠》記載: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茂盛的棠梨樹啊,莫剪枝莫砍伐,召伯曾在此居住。)

此樹因與召公的仁政相關聯,被後世稱為“召伯樹”,成為德政愛民的象征符號。


二、曆史典故

召公奭輔佐周成王時,常巡行鄉邑,于甘棠樹下處理政務、傾聽民情。他主張“敬德保民”,因避免勞擾百姓而不入官署,在樹下露天辦公。司馬遷在《史記·燕召公世家》中明确記載: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

百姓感念其德,保護此樹以寄追思。


三、文化象征

  1. 仁政典範

    棠樹因召公“聽訟甘棠”之事,成為官吏清廉、勤政親民的代名詞。朱熹《詩集傳》注:“召伯聽訟于甘棠之下,後人思其德,故愛其樹。”曆代文人常以“甘棠遺愛”稱頌官員惠政。

  2. 追思載體

    樹木本身被賦予紀念意義。如白居易《别橋上竹》詩雲:“我去自慚遺愛少,不教君得似甘棠”,以甘棠喻指百姓對良吏的懷念。


四、現代意義

“召伯樹”已融入漢語文化基因:


結論

“召伯樹”本質是中華德治文化的具象化符號,承載着民衆對廉潔、親民政治的永恒期待。其詞義根植于《詩經》與《史記》經典,經兩千年傳承,仍活躍于漢語的成語、詩詞與地名中,彰顯曆史典故對語言生命的深遠塑造。

網絡擴展解釋

“召伯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詞義

“召伯樹”指一種樹木,即甘棠(又稱棠梨),屬于薔薇科植物,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其拼音為zhào bó shù 或shào bó shù,發音差異源于“召”字的多音屬性(作為姓氏時讀“shào”,其他語境可能讀“zhào”)。

二、典故與象征

該詞與曆史人物召公奭(西周政治家)相關。據記載,召公曾在甘棠樹下處理政務,因施行仁政,後人以“甘棠”或“召伯樹”代指德政或清廉官員的象征。例如前蜀詩人貫休在《上盧使君》中寫道:“可憐召伯樹,婆娑不勝翠”,借樹喻人,表達對賢臣的贊頌。

三、其他引申含義

部分資料提到“召伯樹”可引申為忠誠義氣的朋友(如),但此用法較少見,可能源于對“召伯”曆史形象的延伸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總結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詩經·甘棠》相關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暗寫半空中草食動物赪頰辭竈搭袱打夯船燈盌鳳愁鸾怨高放狗盜雞啼絓銜好家夥盍如河山獲丑翦春韭劍腹饴脣講師鞬辀焦勤棘地荊天亟亟靖慎窺牆窟窿眼來劄冷竈良質料石力把孟秋銘章磨娑泥水刀佩衿骈族清風子秋稧秋液容衣射獵社廟聖相深美收殘綴轶書生氣思忖徒與微風闱墨誣豔現化先令憲式憸士仙霧小工銷融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