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our directions of north,south,west and east]∶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泛指各個方面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quadrilateral]∶正方形或正方體
一隻四方的木頭匣子
(1).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禮記·射義》:“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唐 韓愈 《闵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水浒傳》第六六回:“四下裡,十數處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2).天下;各處。《易·姤》:“後以施命誥四方。”《淮南子·原道訓》:“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撫四方。” 高誘 注:“撫,安也。四方,謂之天下也。”《新唐書·吐蕃傳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柳杞 《好年勝景》:“他的父輩是個愛交遊的流浪漢,憑一付擔子,走遍四方。”
(3).指四方諸侯之國。《詩·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來賀。” 孔穎達 疏:“ 武王 既受得天之祜福,故四方諸侯之國皆貢獻慶之。”《論語·子路》:“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今 楚 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 楚國 ,不可救療。”
(4).指京城以外的地區。《東觀漢記·馬廖傳》:“ 長安 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
(5).指四方之神。《禮記·曲禮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徧。” 鄭玄 注:“祭四方,謂祭五官之神於四郊也。 句芒 在東, 祝融 、 後土 在南, 蓐收 在西, 玄冥 在北。”《禮記·祭法》:“四坎壇,祭四方也。” 鄭玄 注:“四方,即謂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祭山林、丘陵於壇,川谷於坎。”《漢書·禮樂志》:“練時日,侯有望,焫膋蕭,延四方。” 顔師古 注:“四方,四方之神也。”
(6).指正方形或立方體。《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沒見過那豪傑,是四方腦袋,八楞兒腦袋。”如:四方桌;四方匣子。
“四方”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方向概念 指東、南、西、北四個地理方位。如《禮記·射義》記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古時用弓箭象征男兒志在四方。
泛指空間範圍 可表示天下、各處或廣泛區域。如柳杞《好年勝景》中“走遍四方”,以及《詩·大雅·下武》“四方來賀”的諸侯朝貢場景。
政治地理概念 特指諸侯國或京城以外的地區。如《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祭祀時“祭四方”,暗含對諸侯疆域的統禦意義。
幾何形态特征 指正方形或立方體。如滬江詞典提到“四方的木頭匣子”,查字典網也明确标注其數學屬性。
文化象征意義 包含四方之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意象,以及衍生詞“四方八面”表示全方位覆蓋。
以上解釋綜合了《禮記》、古代詩文及現代詞典釋義,如需查看完整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标注的原始網頁。
《四方》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方向上的四個方位,即東、南、西、北。
《四方》的部首是「囗」,總共有12畫。
《四方》的出處可追溯至古代《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四方之任北溫故而南涼故”。表示北方溫暖、南方涼爽的意思。
繁體字為「四方」。
在古時候,「四方」的寫法略有變化,為「仿」加上「亠」部,即「方」字的上方加上「亠」部。
1. 他們來自四方,團結一心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2. 這個城市的路網規劃非常方便,四方通達。
1. 四方形:指由四條邊且四個内角均為直角的幾何形狀。
2. 四方塊:四個相等的正方形構成的立體。
3. 四方旗:指插在城樓或高大建築物上,标志所在地方位的旗子。
東南西北
中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