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受世俗约束的文人。 宋 邓椿 《画继》卷三:“ 襄阳 漫士 米黻 ,字 元章 ,尝自述云:‘黻即芾也’,即作 芾 。” 清 吴伟业 《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老宜称漫士,穷喜备残黎。”
漫士是汉语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释义 "漫士"由"漫"与"士"构成。"漫"本义为水势浩大,引申为不受拘束、自在洒脱之意;"士"指古代知识分子阶层。合指具有超然物外、不拘礼法特质的知识分子。《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放达不羁的文人"(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册,第1084页)。
二、来源考据 该词最早见于元代文献,特指文学家杨维桢(1296-1370)。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记载,杨维桢因"行为放达,诗文奇诡"被时人称为"漫士",其别号"铁崖道人"亦体现此特质(来源:《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三、文化内涵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漫士"包含三重特性:
四、当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形容具有独立思想与艺术追求的文人群体。如当代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评点历代文人时,曾引杨维桢为例阐释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来源:《管锥编》第三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
“漫士”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不受世俗礼法约束、追求自由洒脱的文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由“漫”与“士”组成,其中“漫”指不受拘束、随意自在,“士”则指文人或知识分子。合称“漫士”即指超脱世俗、不拘泥于传统规范的文人。
历史用例
宋代书画家米芾(字元章)曾自号“襄阳漫士”,体现其放达不羁的个性(出自《画继》卷三)。清代诗人吴伟业也在诗中用“漫士”自称,表达晚年淡泊名利的心境。
文化内涵
该词常与隐逸、清高、自由等意象关联,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精神独立的追求。其近义词可包括“隐士”“狂士”,但更强调洒脱随性而非避世或叛逆。
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中,“漫士”可引申为具有艺术气质、不随波逐流的人,但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文学或历史讨论。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阿合穿接楚谣单马大乔达言菧苨对方发蔫返老反应蜚刍挽粟抚安感逆狗肉不上桌瓜战匦匣嘓哝牯子汗褟好样儿的火筴讥诋惊懊静落惊靡寄讯掯勒狼戾楞头楞脑丽葩莅飒丽玄吏议緑篠迷人娘娘庙庞眉皓首旁明配饰丕祉亲体软包三更半夜煽风点火善和坊牲犊十三点受事四方之志宿道挑选体己话违反渥水驹霞带小老头小清明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