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令的意思、慢令的详细解释
慢令的解释
(1).谓下达可缓慢执行的命令。《论语·尧曰》:“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孔子家语·始诛》:“慢令谨诛,贼也;徵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
(2).轻慢上司的命令。《元史·赵孟頫传》:“ 至元 钞法滞涩不行,詔遣尚书 刘宣 与 孟頫 驰驛至 江南 ,问行省丞相慢令之罪。”《明史·云南土司传一·云南》:“土官復慢令玩法,无所忌惮。”
词语分解
- 慢的解释 慢 à 迟缓,速度小,与“快”相对:慢车。慢件。慢腾腾。慢条斯理。缓慢。迟慢。慢性。 态度冷淡,不殷勤,不礼貌:慢待。轻慢。傲慢。怠慢。 缓急快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令的解释 令 í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令 ǐ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令 ì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令。法令。朝(乷 )令夕改。 古代官名:县令。令尹。尚书令
专业解析
"慢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语境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解释,该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本义:命令发布迟缓或执行懈怠
指政令、法令的颁布或执行不及时、拖沓,导致政务延误。此义强调时效性缺失带来的管理失效。
- 例证:《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孔子语录)。此处"慢令"指官府怠于颁布明确指令,却突然要求民众限期完成,属于为政之害。
- 权威释义:《汉语大词典》释为"命令下达迟缓",指出其与"急令"相对,体现行政效率的弊端(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7卷)。
二、引申义:态度轻慢,号令不肃
指上位者态度傲慢,导致命令不被严肃对待,削弱权威性。此义侧重态度问题引发的执行力弱化。
- 例证: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吏慢其令,则民玩其法",描述官吏轻忽法令致使民众漠视法规的连锁反应(来源:中华书局《读书杂志》校注本)。
- 权威释义:《古代汉语词典》注解为"态度轻慢而使命令不能严格执行",强调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三、古籍中的典型用例
- 《荀子·宥坐》:"慢令谨诛,贼也"(政令懈怠却严苛诛罚,是残害百姓之举),反映法家对行政怠惰的批判。
- 《唐律疏议·职制》:"诸受制出使,不返命而辄干他事者,谓慢令也"(奉旨出使未复命却处理他务,属渎职行为),体现古代律法对怠政的界定(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唐律疏议》)。
学术参考文献
-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在虚词章节分析"慢"的使动用法时,引"慢令"为例说明形容词的使动化。
-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慢":"怠也,从心曼声",引申为"轻忽而不恪守",为理解"慢令"提供字源依据(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慢令"的核心语义始终围绕政令施行过程中的消极状态(迟滞/轻忽)及其导致的治理失效,属古代政治批评术语。现代研究多见于经学、法制史领域,如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论及秦汉官吏考绩制度时,曾援引"慢令致期"作为反面典型。
网络扩展解释
“慢令”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
下达可缓执行的命令
指上级发布命令时故意放宽期限,却突然要求提前完成,导致下属难以应对。这种行为被视为不合理的苛责,带有“故意刁难”的意味。
例句:
《论语·尧曰》提到“慢令致期,谓之贼”,即批评这种先松后紧的命令方式如同害人。
-
轻慢上司的命令
指下属对上级指令态度怠慢、执行不力,甚至公然违抗。
例句:
《元史·赵孟頫传》记载官员因“慢令之罪”被问责;《明史》中也有土官“慢令玩法”的记载。
二、出处与延伸
- 古典文献:该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如《论语》《孔子家语》,强调为政者应避免苛责下属。
- 历史用例:后世多用于描述官员或地方势力对中央政令的消极态度,如《元史》《明史》中的记载。
三、近义与反义词
- 近义词:怠慢、轻忽、违抗
- 反义词:谨遵、恪守、奉行
总结来看,“慢令”既可指施令者的不合理要求,也可指受令者的消极态度,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论语》《元史》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净白木包乘组陈鸿寿陈善闭邪饬谨敕使揣己磁器翠生生吊桶地方时方石封火风镜纲目不疏干肃观窥观阙贵耳贱目果子花号角毫无疑义皇孙车毽儿简夷进餐金箍棒京峙进缴紧锣密鼓禁止令行金騣几闼基态巨望砻琢緑华昧时排雾披草剖摘前辙可鉴凄蹙乞和鬈笄全局在胸辱耻三白酒桑井三有上辅上资嗜爱速碌碌提纲振领顽狡武称现影骁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