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一種有毒植物。又稱水莽草。《周禮·秋官·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 鄭玄 注:“莽草,藥物殺蟲者,以熏之則死。”《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北一百五十裡,曰 朝歌之山 ……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
莽草是漢語詞彙中特指一類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的專有名詞,其學名為Illicium lanceolatum,屬于八角科植物。該名稱最早見于《山海經》,古代文獻中記載其葉片形似石楠而氣味辛香,故又稱“石桂”“紅茴香”。現代植物學研究确認,莽草果實與食用八角(Illicium verum)外形相似,但含劇毒成分莽草毒素,誤食可引起神經系統損傷,因此民間亦稱之為“假八角”。
從藥用屬性分析,《中華本草》記載莽草性味辛溫,全株具毒性,傳統醫學中曾以外用形式治療皮膚風濕痛症,其揮發油成分對昆蟲有驅殺效果,古代用作藏書防蠹、農田殺蟲的天然原料。需特别說明的是,莽草已被列入《中國有毒植物名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明确禁止将其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
在語言學層面,《漢語大詞典》指出“莽”字本義為密生的草,引申為粗率、魯莽之意;“莽草”一詞既描述該植物叢生于山野的特性,又暗示其蘊含危險性,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複合詞“以形喻性”的造字規律。
莽草是一種具有多重特性的植物,以下為詳細解釋:
學名與分類
學名為Illicium lanceolatum,屬八角科(Illiciaceae),英文名Poisonous Eightangle。
别名與特征
又稱水莽草、披針葉茴香、紅毒茴等,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10米,樹皮灰褐色,葉片互生或簇生,果實9月成熟。
分布與生長環境
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多生于陰濕溝谷或沿河混交林中。
毒性
莽草全株有毒,尤其果實毒性強,誤食可能引發中毒。
傳統應用
其他用途
《山海經》提到可毒魚,但需注意生态影響。
莽草既是具有毒性的藥用植物,也是曆史文獻中記載的實用物種,應用時需謹慎其毒性風險。
百辭莫辯百六掾半宵本主兵柄并州器鄙易筆籥成蔭棽俪重溫舊業盜穵點汙典正冬不拉惡慝發暢風輕雲浄負耉公台恨不能诨裹迦羅噍殺嘉善階侍積慣羁客卷甲倍道勞悴曆曆可考離靡靈監林下士羅刹貓鬼馬祟民極凝瞳披枷戴鎖七寶茶輕艑窮君窮朔七隩柔遠鎮迩僧字色素少許神情恍惚施赈壽康述敍四望車銅照外資企業文教詳選瞎說心蕩神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