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宮殿或祠廟的東西兩廊。《宋史·選舉志一》:“尋又定《親試進士條制》:凡策士,即殿兩廡張帟,列幾席,标姓名其上。”
(2).特指文廟中先賢從祀之處。《明史·禮志四》:“兩廡從祀……凡九十一人。”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祀典》:“又進 歐陽修 於兩廡,則以 濮 議與 永嘉 暗合,故特崇之。” 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補遺·妖夢》:“ 江陵 相曾夢居第之前,左右兩石坊上分署‘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八字,自以為生封五等,殁祀兩廡,遂恣行無忌。”
“兩庑”是古代建築中的專有名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宮殿、祠廟或書院等建築群中,位于主體建築(如正殿、講堂)東西兩側的廊屋或廂房,通常呈對稱布局。
祠廟(如孔廟)
書院(如問津書院)
宮殿
在文獻中,“兩庑”有時代指從祀或配享的次要地位,與主殿的核心祭祀對象形成對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建築的“兩庑”布局,可參考孔廟或問津書院等實例。
《兩庑》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兩個相連的庑宇、廟宇或寺廟。庑又稱為拱門,古代常用于建築物的正門。
根據《康熙字典》,《兩庑》的拆分部首為“廣”和“宀”,分别位于左右兩邊。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廣”(庑)的3畫和“宀”(宇)的3畫。
《兩庑》這個詞源自于古代的建築與文化,指的是兩個相連的宮殿、廟宇、廟堂等。在這種建築中,兩個庑宇或廟宇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這種建築形式通常用于表示權力、尊貴和莊嚴。
《兩庑》的繁體寫法為「兩廡」。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和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兩庑》在字形上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然而,基本的意思和定義仍然相同。
1. 在古代,國家重要的祭祀儀式常常在兩庑之間舉行。
2. 兩庑宮殿的氣勢恢弘,令人肅然起敬。
兩庑空間、宏偉的兩庑、兩庑并用
雙廡、雙庑
單庑、獨庑、孤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