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侍皇帝出行至某處。跸,指帝王的車駕或行幸之處。 唐 韋嗣立 《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詩:“乘春祓禊逐風光,扈蹕陪鑾 渭 渚傍。”《舊五代史·世襲傳·李茂貞》:“ 朱玫 之亂, 唐僖宗 再幸 興元 , 文通 扈蹕 山南 ,論功第一。” 宋 陸遊 《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詩:“扈蹕老臣身萬裡,天寒來此聽江聲。” 清 龔自珍 《滿江紅·代家大人題蘇刑部<塞山奉使卷子>》詞:“我亦高秋三扈蹕,穹廬落日鞭絲驟。”
“扈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與帝王出行相關的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扈跸(hù bì)指隨從護衛皇帝出行,特指帝王車駕行進時的儀仗隊伍或隨行人員。其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重編國語辭典》相關條目。
《扈跸》(hù y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它表示君主或者官員進行行進巡遊或視察,通常伴隨着隆重的陣勢和慶典。
《扈跸》的拆分部首是“扌”和“⺍”,總共有9個筆畫。
《扈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周書·泰誓》一文中。在古代,這個詞主要用來描述為君主進行巡遊、巡視以及進行祭祀或宣告的場合,凸顯君主的威嚴和統治力。
《扈跸》的繁體字為「扈跸」。
在古代,根據不同的版本和時期,漢字的形狀和結構可能會有所不同。所以《扈跸》的古時候漢字寫法也有一些變體,但整體上保持了相似的形狀和結構。
1. 君主升席,扈跸而往,衆臣以儀從。(《尚書·周書·泰誓》)
2. 宰相親率百官,扈跸至郊廟祭祀。(史書)
扈從(hù cóng)、扈從(hù cóng)、扈從之臣(hù cóng zhī chén)
行幸、行巡、行遊、巡幸
遷徙、流亡、出逃、逃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