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指而数;屈指。《荀子·儒效》:“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僂指也。”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五:“大抵僂,曲也,未能僂指,言未能曲指以一二数也。” 明 宋濂 《生生堂记》:“僂指计之,诚甲子一周矣。” 清 丘逢甲 《汕头海关歌》:“岁十万人出此关,僂指来归十无四。”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此类可歌文,尤不胜僂指,红簫铁板,异曲同工已。”
“偻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语境和读音综合理解,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基本含义
由“偻”(弯曲)和“指”组成,字面意为“弯曲手指”,引申为形容人的身体姿态或言行举止不规范、不端庄。例如批评某人公共场合姿态懒散或行为不得体。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或成语中,含批评或讽刺意味,如“偻指之态,难登大雅之堂”。
来源与含义
该义项源自《荀子·儒效》:“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意为“屈指计数”或“迅速列举”。例如“偻指可数”形容数量少,可快速算清。
读音与引申
“偻指”既可描述仪态不端,也可表示快速计数,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荀子》原文。
偻指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手指弯曲、伸展不直的状况。
偻指的部首是手,笔画数为8画。
偻指的来源不详,可能是根据手指弯曲、不正常的形状来形成该词。
偻指的繁体字为僂指。
古时候偻指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似,即“手”字旁加上“九”字底部为“爪”的组合。
1. 他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手指偻指着。
2. 这位钢琴家的手指灵活,从不偻指。
手指、指甲、指间、指针、指引
屈指、屈曲
伸指、直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