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兵。《左傳·文公七年》:“ 秦康公 送 公子雍 于 晉 ,曰:‘ 文公 之入也無衞,故有 呂 郤 之難。’乃多與之徒衞。”
“徒衛”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徒衛指衛兵或隨從護衛,主要用于形容古代護送重要人物的武裝人員。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文公七年》,記載了秦康公護送公子雍回晉國時增派護衛的典故:“乃多與之徒衞”。
徒的含義
衛的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背景,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曆史注解。
徒衛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其中“徒”是拆分部首,“衛”是收束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3,其中“徒”的筆畫數為5,而“衛”的筆畫數為8。
“徒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過程中的楚簡和金文。在繁體字中,“徒衛”分别為“徒”、 “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差異。例如,“徒”字在先秦時期的金文中的寫法是“辵”+“亻”,意為輔助、助力。
而“衛”字在古代的寫法有“辶”+“止”,其中“辶”是表示行走的意思,而“止”表示停下來,這個字的寫法表示在某個地方停下來行走。
1.在行軍路上,将士們需要相互徒衛,保證安全。
2.在古代,衛士負責守護邊境,确保國家安全。
徒衛組成的詞彙有:
1. 徒步:指步行而不是乘坐交通工具。
2. 徒工:指不經過機械設備而單純靠人力完成的工作。
徒衛的近義詞是“徒步”,意思相近。
反義詞是“乘車”,指通過乘坐車輛來進行交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