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的意思、陆逊的详细解释
陆逊的解释
陆逊(183-245) : 三国吴大将。字伯言,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孙策婿。出身江南士族。善谋略,曾与吕蒙定计袭取关羽。公元222年,刘备攻吴,他任大都督,坚守不战逾半年,待蜀军疲惫,用火攻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后任荆州牧,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东北),官至丞相。
词语分解
- 陆的解释 陆 (陸) ù 高出水面的土地:陆地。大陆。 随从的样子:陆陆续续。 跳跃:“……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陆离〕a.色彩繁杂,如“斑驳陆陆”;b.长( 姓。俷 ),如“带长铗之陆陆兮,冠切云之崔
- 逊的解释 逊 (遜) ù 退避,退让:逊位。逊遁。 谦让,恭顺:逊让。谦逊。 次,差,不及:逊色。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陆逊(183年-245年),字伯言,本名议,三国时期吴国军事家、政治家。其名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逊”本义指谦让恭顺,引申为退避、逊位,与“陆”组合为姓名,承载古代士族对品德的追求。作为历史专名,其词义需结合人物背景解析:
一、身份属性
陆逊出身吴郡陆氏,属江东四大姓之一,弱冠入孙权幕府,历任东吴大都督、丞相,封江陵侯。其名“逊”与军事韬略形成反差,《三国志》评其“谦逊书生而怀雄才”,体现儒将特质。
二、文化衍生义
- 智谋象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献计取荆州,黄武元年(222年)夷陵火攻破刘备,奠定“以柔克刚”战术范式,《资治通鉴》称此役为“逊式兵法”代表。
- 政治隐喻:晚年卷入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争,成为古代“功高震主”典型案例,《建康实录》载其“忧国而亡”暗含忠臣困境。
三、语用演变
现代汉语中“陆逊”已固化为历史文化符号,《辞海》将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儒将”词目,喻指外柔内刚的领导者,常见于管理学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其生平与历史意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信息与身份
- 家世背景:出身江东大族吴郡陆氏,祖父陆纡曾任城门校尉,父陆骏为九江都尉。早年丧父,由从祖父陆康抚养,后因战乱迁居吴郡。
- 政治身份:孙权麾下核心将领,历任大都督、丞相,封爵上大将军、右都护,谥号“昭侯”。同时为孙策女婿,与孙氏政权关系密切。
二、主要军事成就
- 夷陵之战(222年)
以火攻大破刘备率领的蜀军,以少胜多,奠定吴蜀边界稳定。此战被后世视为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 袭取荆州(219年)
与吕蒙合作,假意示弱麻痹关羽,最终助东吴夺取荆州,导致关羽败亡。
- 平定内乱
讨伐丹杨费栈、会稽潘临等山越势力,巩固江东后方,并为东吴扩充数万兵力。
三、治理与政治贡献
- 民生政策:任海昌屯田都尉时,开仓赈济灾民,劝课农桑,改善地方经济。
- 政治智慧:面对会稽太守淳于式的弹劾,反荐其为“佳吏”,展现胸襟与大局观。
四、晚年与结局
因卷入孙权晚年的“二宫之争”(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继位之争),力保太子而遭孙权猜忌,多次被责罚,最终忧愤而终。葬于苏州,当地至今有“陆墓”地名留存。
五、历史评价
- 军事才能:善用谋略,以火攻、伏兵等战术著称,被赞为“社稷之臣”。
- 性格特质:史载其“忍辱负重”,在复杂政局中谨慎行事,但最终仍难逃政治漩涡。
陆逊是兼具军事谋略与政治能力的东吴核心人物,其生平反映了三国时期士族武将的崛起与局限。
别人正在浏览...
白腹褊忿变乱边菩萨朝三暮二岔气充贡麤客德操吊哭丢眉丢眼断务繁葩繁音风靡云涌肐揪工期古读归泉鹤情和软謇正疾雷不及掩耳矜矜战战禁耐类隔流窜逯逯论解缦布满堂好渑阨名产明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南书房女人烹瀹七姑子气煤清冽任令赏眺蛇解升腾十二指阳释然死别素疹田毛涕涕透支吐根屠鲙慰绥文友物换星移响噹噹香篝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