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旌旗上畫張口狀的鸱,遇風揭舉,用以警衆。《禮記·曲禮上》:“前有塵埃,則載鳴鳶。” 孔穎達 疏:“鳶,今時鴟也。鴟鳴則風生,風生則塵埃起;前有塵埃起,則畫鴟於旌首而載之,衆見鹹知以為備也。”《後漢書·馬融傳》:“六驌騻之玄龍,建雄虹之旌夏,揭鳴鳶之脩橦。” 李賢 注:“鳶,鴟也,音緣。鳴則風動,故畫之於旌旗以候埃塵也。”後因借指狂風大作。 清 李漁 《奈何天·攢羊》:“休怕風寒雪冷,雪夜鳴鳶,不是仗寒威,怎操全勝。”
(2).鹞鷹。 漢 劉桢 《射鸢》詩:“鳴鳶弄雙翼,飄飄薄青雲。”
“鳴鸢”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漢語詞彙,主要用法如下:
軍事預警标識
指古代在旌旗上繪制張口的鸱(一種猛禽),用于警示隊伍前方可能出現的風沙或危險。
當鸱形圖案遇風揚起時,士兵可通過旗幟動态預判風向和塵埃情況,提前做好準備。這一用法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上》和《後漢書·馬融傳》,如《禮記》載:“前有塵埃,則載鳴鸢。”
引申氣象現象
因鸱鳴與風起相關,後衍生出“狂風大作”的象征意義。例如《後漢書》李賢注提到“鳴則風動”,故借指強風天氣。
在文學作品中,鳴鸢偶被用作意象,例如象征對環境的敏銳洞察(如預警功能),或借猛禽特性暗喻勇猛、機警等特質。不過需注意,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到的“遠大志向”之喻(如關聯王之渙詩作)可能存在解讀偏差,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禮記》《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鳴鸢(míng yuān)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詩經·國風·秦風·鳴鸢》。在這裡,鳴鸢指的是一種鳥的名稱,也被稱為鸢鳥。鳴鸢一詞中的“鸢”字是指一種獵鷹,它在古代常用于狩獵。
鳴鸢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鳥”(鳥)部,由“隹”和“勿”兩個部首構成,總共有10個筆畫。
在繁體字中,鳴鸢的寫法是“鳴鸢”。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有些不同的。鳴鸢的古漢字寫法為“鳴鳶”,其中的“鳶”是指一種猛禽,與現代的“鸢”字相近,但略有差異。
下面是一些關于鳴鸢的例句:
1. 飛翔的鳴鸢在空中盤旋。
2. 烏鴉和鳴鸢在樹林中争食。
鳴鸢這個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
1. 鳴鸢射獵:指用鳴鸢(獵鷹)進行狩獵活動。
2. 鳴鸢乘風:比喻舒展翅膀,自由自在地飛翔。
在意義上,鳴鸢的近義詞可以是其他鳥類的名稱,如老鷹、雄鷹等。而鳴鸢的反義詞則可以是一些不會飛翔的動物,如螞蟻、蜘蛛等。
綜上所述,鳴鸢這個詞源于古代文獻,在古代常指一種獵鷹,用于狩獵活動。隨着時代的變遷,鳴鸢一詞也得到了一些演變和擴展,形成了一些相關的詞語和慣用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