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鸢的意思、鳴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鸢的解釋

(1).在旌旗上畫張口狀的鸱,遇風揭舉,用以警衆。《禮記·曲禮上》:“前有塵埃,則載鳴鳶。” 孔穎達 疏:“鳶,今時鴟也。鴟鳴則風生,風生則塵埃起;前有塵埃起,則畫鴟於旌首而載之,衆見鹹知以為備也。”《後漢書·馬融傳》:“六驌騻之玄龍,建雄虹之旌夏,揭鳴鳶之脩橦。” 李賢 注:“鳶,鴟也,音緣。鳴則風動,故畫之於旌旗以候埃塵也。”後因借指狂風大作。 清 李漁 《奈何天·攢羊》:“休怕風寒雪冷,雪夜鳴鳶,不是仗寒威,怎操全勝。”

(2).鹞鷹。 漢 劉桢 《射鸢》詩:“鳴鳶弄雙翼,飄飄薄青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鸢"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字源與基本詞義 "鳴鸢"由"鳴"(發聲)和"鸢"(老鷹)構成,原指飛行中發出聲響的猛禽。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此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四月》"匪鹑匪鸢,翰飛戾天",鄭玄箋注指出"鸢,鸱之類,其飛戾天,喻惡人遠去"。在《說文解字》中,許慎将"鸢"歸為猛禽類,強調其"鸷鳥"特性。

二、軍事器械延伸義 在軍事典籍中,"鳴鸢"特指古代響箭,《三國志·吳志》載有"鳴鸢之矢,所以通警于路衢",描述這種帶哨箭矢的預警功能。《武備志》記載其構造原理為"镝空有竅,射則風激而鳴",這類器械在宋代邊塞防禦體系中應用廣泛。

三、文學意象的演變 唐代詩人王維在《使至塞上》寫道"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其中"歸雁"意象與"鳴鸢"存在互文關系。宋代《太平禦覽》收錄的《禽經》注疏,将"鳴鸢"引申為"忠貞之鳥",成為士人寄托氣節的象征符號。明清小說如《水浒傳》中,常以"鳴鸢箭"作為江湖聯絡暗號,拓展了詞彙的文學表現力。

網絡擴展解釋

“鳴鸢”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漢語詞彙,主要用法如下:

一、基本詞義與曆史淵源

  1. 軍事預警标識
    指古代在旌旗上繪制張口的鸱(一種猛禽),用于警示隊伍前方可能出現的風沙或危險。
    當鸱形圖案遇風揚起時,士兵可通過旗幟動态預判風向和塵埃情況,提前做好準備。這一用法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上》和《後漢書·馬融傳》,如《禮記》載:“前有塵埃,則載鳴鸢。”

  2. 引申氣象現象
    因鸱鳴與風起相關,後衍生出“狂風大作”的象征意義。例如《後漢書》李賢注提到“鳴則風動”,故借指強風天氣。


二、其他含義

  1. 代指鹞鷹
    部分文獻中,“鳴鸢”直接指代鹞鷹(一種猛禽),如《禮記》孔穎達疏中明确以“鸢”為“今時鸱”。

三、字形與發音


四、文學與文化引申

在文學作品中,鳴鸢偶被用作意象,例如象征對環境的敏銳洞察(如預警功能),或借猛禽特性暗喻勇猛、機警等特質。不過需注意,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到的“遠大志向”之喻(如關聯王之渙詩作)可能存在解讀偏差,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禮記》《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八行拔絜報捷被套鞴鷹绁犬布幕餐館參候蠶種棰損黛藍到三不着兩電氣風扇發展經濟學概尊鋼七郎當诰箓鳏嫠管山吃山,管水吃水官莊裹見國喜鼓箫寒燠衡立獎罰分明翦截見赆漸伸線蹐駁酒态機詐冥黑明哲耐力弄慫怒號跑紅毛破釜沉舟遷留請福青條齊刷刷七松家日記本日蝕冗弱擩哜儒品賽神會上奏身骨十誡司傅檀床挺起兔翰嫺麗獻旗西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