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逻娑的意思、逻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逻娑的解释

亦作“ 逻逤 ”。亦作“ 逻莎 ”。亦作“ 逻挲 ”。1.地名。即 逻些 , 唐 时 吐蕃 的都城。今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 。《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四》:“北狄雄军早廻戈, 逻莎 城头烽火静。”《旧唐书·薛仁贵传》:“ 咸亨 元年, 吐蕃 入寇,又以 仁贵 为 逻娑道 行军大总管。” 唐 李颀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 乌孙 部落家乡远, 逻娑 沙尘哀怨生。” 唐 周繇 《送入蕃使》诗:“ 滹沱河 东军迴探, 逻逤城 孤雁著行。” 宋 王禹偁 《归马华山赋》:“ 芙蓉峰 畔,争翻歷块之踪; 逻逤城 边,詎见防秋之事。”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乐些城》:“ 乐些 ,即 杜 诗所谓‘和亲 逻挲城 ’是也。”

(2).借指一种用逻娑檀制的精美的琵琶。 唐 刘景复 《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繁弦已停杂吹歇, 胜儿 调弄逻娑拨。” 元 吴莱 《客夜闻琵琶弹白翎鹊》诗:“大雅清商久寂寥,鵾鸡逻娑多弦索。” 元 杨维桢 《鼙婆引》:“ 梅 卿上马弹鼙婆,鵾絃掁掁金逻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逻娑(luó suō)是汉语中对西藏首府拉萨的古称,主要见于唐代至清代的汉文典籍中,是藏语“Lhasa”(神地/圣地)的音译。其详细释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逻娑指今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唐代汉文史籍对吐蕃都城(今拉萨)的特定音译称谓。该词承载了中原王朝与吐蕃政权交往的历史记忆,常见于唐代官方文书、诗歌及地理志书中。


二、历史背景与词义演变

  1. 唐代的官方称谓

    唐代汉文文献将吐蕃王城称为“逻娑”,源于藏语“Rasa”(后演变为“Lhasa”)的音译。如《旧唐书·吐蕃传》载:“其国都号逻娑川”,《新唐书》亦沿用此称,指代吐蕃政治中心。

  2. 地理与别称

    逻娑城位于逻娑川(今拉萨河谷),《资治通鉴》注:“逻娑川,即今拉萨。”唐代诗人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蕃》中“逻娑沙尘哀怨生”亦指此地。

  3. 音译的多样性

    不同时期文献中,“逻娑”亦写作“逻些”(如《唐会要》)、“拉撒”(清代初期),均为藏语原音的音转,至清代《卫藏通志》后逐渐统一为“拉萨”。


三、文化意涵


四、现代转义

自清代中期,“逻娑”逐渐被“拉萨”取代,成为历史专有名词。现代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将其标注为历史地名,特指唐至清初的拉萨。


参考资料来源:

  1. 《旧唐书·吐蕃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司马光撰)
  3.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逻娑”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地名:唐代吐蕃都城

2.借指琵琶的雅称

3.其他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原文或历史细节,可参考《旧唐书》《敦煌变文集》等古籍,或相关汉典释义(来源、2、4)。

别人正在浏览...

嬖竖补鳌步履草坂侧足而立巢夷撑腰澄源正本出浅入深赐临剉辱导驺點素笃定心思顿呼奉朝请丰功伟业伏龙俯拾即是干洗格鲁吉亚耕殖构筑关赏榾柮晷表诡辔过尤护持豁畅锦天绣地近午克汗袴褶柳眉剔竖马户册渺湎蒲稗青旻畦宗郎君取路日试万言伞盖圣诞诗文手灵守鼜竖儿殊用宋锦酥油贪汚通澈推搪屯学橐装外罗城五凉宵牀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