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etic rules and forms] 詩的格式和韻律
(1).詩歌與刑律。《後漢書·锺皓傳》:“ 鐘皓 字 季明 , 潁川 長社 人也。為郡著姓,世善刑律。 皓 少以篤行稱,公府連辟,為二兄未仕,避隱 密 山,以詩律教授門徒千餘人。”
(2).詩的格律。 唐 杜甫 《承沉八丈東美除膳部員外郎阻雨未遂馳賀奉寄此詩》:“詩律羣公問,儒門舊史長。”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關氏伯仲詩深妙》:“ 關氏 詩律,精深妍妙,世守家法。” 清 趙翼 《題周松霭杜詩雙聲疊韻譜》詩:“‘老去詩律細’,此亦細之一。”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二六章四:“變體是一天天的多了;詩律是一天天的細了。”
詩律是詩歌創作中關于聲韻、平仄、對仗等格式與規律的統稱,屬于古典格律詩體的核心規範。以下從定義、要素、發展及形式特點等方面綜合解析:
詩律包含三大核心要素:
詩體 | 代表形式 | 詩律特點 |
---|---|---|
唐詩 | 五言/七言律詩 | 固定句數(八句)、嚴格平仄、對仗工整、押平聲韻 |
宋詞 | 詞牌(如《水調歌頭》) | 依詞牌定字數、平仄、分段,押韻位置靈活 |
元曲 | 曲牌(如《天淨沙》) | 可加襯字、用韻較寬、口語化傾向 |
詩律通過形式約束提升詩歌的音樂美與結構美,成為中華詩詞文化的标志性特征。杜甫、李白等詩人通過精研格律,創作出兼具規範性與藝術性的經典作品。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體的平仄規則或經典案例,可參考古籍《欽定詞譜》或現代研究文獻。
詩律是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讠心,構成的總筆畫數為11畫。詞源可追溯至古代漢字的寫法,并經曆了繁體字的演變。
《詩律》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指詩歌的規律、格律。在《詩經》中,是指詩歌的節奏、韻律和韻腳等方面的規定。隨着時間的推移,《詩律》逐漸發展成為詩歌形式、斷句、字音、字義等方面的規定和要求。
在繁體字中,《詩律》的寫法與現代簡體字相似。它的組詞方式有很多,如詩律學、詩律規範等,這些詞彙都圍繞着詩歌創作和修辭手法的規則與标準。
與《詩律》相關的近義詞有格律、詩韻、詩格等,它們都指詩歌的規則和形式。而《詩律》的反義詞則是自由詩,它強調詩歌創作沒有拘束和約束,不必遵循傳統的規則和格律。
以下是一句關于《詩律》的例句:“他對詩律的研究深入淺出,寫出的詩歌句句工整、優美。”這句話意味着他的詩歌在用詞和韻律方面都符合優秀的标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