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etic rules and forms] 詩的格式和韻律
(1).詩歌與刑律。《後漢書·锺皓傳》:“ 鐘皓 字 季明 , 潁川 長社 人也。為郡著姓,世善刑律。 皓 少以篤行稱,公府連辟,為二兄未仕,避隱 密 山,以詩律教授門徒千餘人。”
(2).詩的格律。 唐 杜甫 《承沉八丈東美除膳部員外郎阻雨未遂馳賀奉寄此詩》:“詩律羣公問,儒門舊史長。”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關氏伯仲詩深妙》:“ 關氏 詩律,精深妍妙,世守家法。” 清 趙翼 《題周松霭杜詩雙聲疊韻譜》詩:“‘老去詩律細’,此亦細之一。”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二六章四:“變體是一天天的多了;詩律是一天天的細了。”
詩律是漢語詩歌創作中規範聲韻、平仄、對仗等形式的格律體系,其核心在于通過音韻調和與結構對稱形成特定的美學範式。從漢語詞典角度考察,該術語最早見于唐代詩論,至宋代隨着詞體發展形成更嚴密的體系,主要包含三大要素:
平仄規律指詩句中平聲(陰平、陽平)與仄聲(上、去、入聲)交替使用的聲調規則。五言絕句的平仄标準格式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這種聲調錯落形成節奏感。押韻體系要求偶數句末字使用相同韻母,《平水韻》将漢字分為106個韻部作為傳統标準。對仗法則強調上下句詞性、詞義相對,如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無邊"對"不盡","落木"對"長江",構成工整的語義對稱。
該體系曆經魏晉聲律啟蒙,至沈約"四聲八病"理論奠基,最終在盛唐格律詩中定型。清代《佩文韻府》集曆代詩韻之大成,現代王力《漢語詩律學》則系統闡釋了古典詩詞的聲韻結構。這些規範既是創作約束,也是漢語音樂性特質的美學體現。
詩律是詩歌創作中關于聲韻、平仄、對仗等格式與規律的統稱,屬于古典格律詩體的核心規範。以下從定義、要素、發展及形式特點等方面綜合解析:
詩律包含三大核心要素:
詩體 | 代表形式 | 詩律特點 |
---|---|---|
唐詩 | 五言/七言律詩 | 固定句數(八句)、嚴格平仄、對仗工整、押平聲韻 |
宋詞 | 詞牌(如《水調歌頭》) | 依詞牌定字數、平仄、分段,押韻位置靈活 |
元曲 | 曲牌(如《天淨沙》) | 可加襯字、用韻較寬、口語化傾向 |
詩律通過形式約束提升詩歌的音樂美與結構美,成為中華詩詞文化的标志性特征。杜甫、李白等詩人通過精研格律,創作出兼具規範性與藝術性的經典作品。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體的平仄規則或經典案例,可參考古籍《欽定詞譜》或現代研究文獻。
背城借一變容二極管比比皆是拆股喘嗽洞庭湖平原斷鳌立極敦舊房分發止忿恻負日改稽關取黑紅河役花辰回合徽廟澗沚架造驚濑灸客決易看作克構臘冽冷突略物糧多草廣涼蔭洛伯魯史面坊鲵鲐袢襖胚盤骈肩接迹僑居青耦秦九韶全歸禳除饒乏認敵為友仁者樂山山龜生熟施巧虱心石丈失箸讬世土特産外姑望帝啼鵑誣飾斜氣榍子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