挛躄的意思、挛躄的详细解释
挛躄的解释
手脚屈曲不能行动。 晋 无名氏 《莲社高贤传·佛驮邪舍尊者》:“有沙门至其家乞食,父本外道,怒敺之,遂手足挛躄。” 宋 陆游 《养生》诗:“挛躄岂不苦,害犹在四支;二竖伏膏肓,良医所不治。”
词语分解
- 挛的解释 挛 (攣) á 手脚蜷曲不能伸开:痉挛。 互相牵系。 笔画数:; 部首:手; 笔顺编号:
- 躄的解释 躄 ì 跛脚:“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躄躄〕行进不止的样子,如“奇俊无少年,日车何躄躄!” 仆倒:“迷闷躄地。”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挛躄"是一个中医学术语,指肢体筋脉拘急挛缩与下肢痿弱无力并见的病证,属于中医痿证与痹证的范畴。其核心含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 挛:指筋脉肌肉收缩拘急,不能舒展自如。表现为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僵硬、抽搐或痉挛的状态。字形从“手”从“挛”,本义即牵系、蜷曲不能伸。
- 躄:指足部痿弱无力,行走困难或不能行走。常特指下肢痿废。《说文解字》释为“人不能行也”。字形从“足”从“辟”,强调足部功能的丧失。
综合释义:
“挛躄”描述的是肢体同时存在筋脉拘急挛缩(挛)和足部痿弱废用(躄)的病理状态。患者不仅肢体活动受限、僵硬或抽搐,还伴有下肢无力、难以站立或行走的症状。这种病症多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经络,或脏腑内伤(如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导致筋脉失养、肌肉萎弱所致。
中医典籍依据:
该词在中医经典中早有记载,用以描述特定病机与临床表现:
-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虽未直接使用“挛躄”一词,但详细论述了“骨痿”(可致躄)的成因,并指出热邪伤肾、精亏髓虚是导致下肢痿弱的关键病机之一。痿证后期常可兼见筋脉失养而挛急。
- 《中医大辞典》: 对“挛躄”有明确定义,指出其是“筋脉拘急为挛,足弱不能行曰躄。” 强调了该证候的核心特征是拘急与痿弱并存。
“挛躄”精准概括了肢体筋脉拘挛与下肢痿废并存的复杂病证,反映了中医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深刻认识。其病因涉及外感内伤,病机关键在于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或精血亏虚、筋脉肌肉失养。
网络扩展解释
“挛躄”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 拼音:luán bì(部分早期文献可能误标为luán jī,但权威字典以bì为准)
- 核心释义:形容人因肢体僵硬或疾病导致手脚屈曲、行动不便的状态,既可用于描述动作笨拙不协调,也可指代身体机能障碍。
二、详细解释
-
词源构成
- “挛”指肢体蜷曲、无法舒展,如痉挛;
- “躄”意为足部残疾或行走困难。二者结合强调肢体活动受限的病理或生理状态。
-
应用场景
- 医学描述:常见于古籍中描述因疾病(如中风、痹症)导致的手足畸形或瘫痪,如宋代陆游诗句“挛躄岂不苦,害犹在四支”。
- 文学比喻:可引申为比喻行动迟缓、能力受限,如形容老人行动不便或事物发展受阻。
三、例句与文献引用
- 晋代《莲社高贤传》记载:“遂手足挛躄”,描述因外力导致肢体残疾。
- 佛教经典中亦用此词形容病苦,如“若诸有情……挛躄背偻,白癞癫狂”。
四、近义词辨析
- 挛踠(luán wǎn):特指手足屈曲无法伸展的疾病,与“挛躄”病理相似但更侧重肢体形态。
- 蹒跚:仅描述行走不稳,无病理含义。
五、注意事项
-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献或医学文本。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对残障人士的冒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莲社高贤传》或陆游《养生》诗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按节百骸六藏白酦榜死褊塉炳绚伯禹不彻头曹刘长股锤炼寸草不生簹篁弹体冬天里的春天短袖发抖贡选观井海津后先皇皇交识洁居饥疠可愕恳愤亏名良月栗烈立誓颅盖论死慢尤没齿无怨缪恩女侍呕鸦盘阊攀云缾罍泼寒胡破题儿第一遭葡萄干牵虑潜行秋井镕金润槖嬬嬬然纔恰诗墨瘦龙肃泐投间抵隙頽沲吞刀刮肠仙人欹器闲言碎语谢郎着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