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羇束”。1.猶拘束。《文選·張協<雜詩>之八》:“述職投邊城,羈束戎旅間。” 呂延濟 注:“羈束,猶拘束也。” 唐 白居易 《早春遊曲江》詩:“散職無羈束,羸驂少送迎。” 宋 司馬光 《昔别贈宋複古張景淳》詩:“他時綰金印,羇束愈愁寂。” 清 陳維崧 《念奴嬌·送韓聞西之吳門》詞:“平生疎放,幾曾甘受羈束。”
(2).羁旅困頓。 唐 杜甫 《客堂》詩:“客堂叙節改,具物對羈束。” 仇兆鳌 注:“羈束,旅困也。”
羁束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釋義:
束縛;拘束
指受外在條件或禮法規矩的限制而失去自由。如《漢語大詞典》釋為“受拘束而不能自由行事”,強調行為受限的狀态。
例:他厭倦官場羁束,辭官歸隱山林。
管束;約束
表示對人或事物的強制性管理,含監管意味。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注“加以限制或控制”。
例:嚴格的法律條文羁束着企業行為。
二字組合強化“受控于外力”的核心語義。
“羁束”側重制度性、規範性的約束(如法律、職責),含被動性;“束縛”可泛指有形或無形的限制,應用更廣。
“拘束”多指人際交往中的不自然狀态,“羁束”更強調制度性限制。
《史記·貨殖列傳》載:“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其中“患貧”隱含名利對人之羁束。
參考資料:
“羁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主要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拘束、束縛
指人或事物受到限制,無法自由行動或表達。例如《文選·張協〈雜詩〉》中“述職投邊城,羇束戎旅間”,呂延濟注為“羁束,猶拘束也”。唐代白居易《早春遊曲江》也提到“散職無羁束”,體現不受拘束的自由狀态。
羁旅困頓
形容旅途中的艱難困苦。如杜甫《客堂》中“客堂叙節改,具物對羈束”,仇兆鳌注解為“羈束,旅困也”。
在法律語境中,“羁束”特指行政行為受到法律規範的嚴格約束,要求行政機關必須按照法律明确規定的範圍、條件、标準、形式和程式執行,沒有自由裁量的空間(例如行政許可的審批條件)。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古典文獻用例,可參考《漢語辭海》《文選》等典籍。
崩擾彬蔚博而不精參镂除改呲呲揲蓍草對牀風雨飛撾豐端風響附見灌制過舉褐煤橫拖豎拉河塘合體字黃眉蕙肴監治擊抨絶典舉座窟窖泐嵃利柄臨難不屈隸行邏子滿志南州榻旁婦陪堂生漰沛蓬茸仆子潛究嗛然球後日常日度沈菀十二支谥名四律五論司南車素軒攤牌天下大治調説鐵緊庭砌徒咢頹暮文風不動無褒彈無堤之輿無可争辯仙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