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书”。送信。《石点头·玉箫女再世玉环缘》:“差人賷书到镇府时,已是黄昏,辕门封闭。”《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先是 刘豫 在 东平 ,遣 立 故人 葛进 等賫书诱 立 。”
“赍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 shū,其核心含义为携带或传递书信。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词结构
综合释义
该词强调通过专人递送信件的动作,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石点头》中提到“差人赍书到镇府”,即指派人送信至官府;《续资治通鉴》中“赍书诱立”则描述携带书信进行劝诱的行为。
其他说明
由于搜索结果来源的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以获取更精准的释义。
赍书是一个动词词组,表示将文字或书籍交给他人,传递信息或知识的行为。
赍书共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部首是贝字旁,右边部首是言字旁。它的总笔画数为11。
赍书源于古代的交通工具车舆,车舆中的舆即指书籍,而赍意为携带或传递。因此,赍书的意思逐渐演变为携带或传递书籍。
《赍书》在繁体中的写法为「贄書」。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赍书」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的上部为贝字旁,下部为言字旁,旁边是一个犬字旁,最后是一横。整个字形十分古雅。
1. 他赍书给我,告诉我这个消息。
2. 汉子将重要的书籍赍往他乡,传播文化。
3. 请你帮忙赍这本书给张先生。
赍书:将书籍传递给他人。
赍信:将信件送达给他人。
赍教:传授知识给他人。
传书、送书、寄书。
收书、藏书、写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