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书”。送信。《石点头·玉箫女再世玉环缘》:“差人賷书到镇府时,已是黄昏,辕门封闭。”《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先是 刘豫 在 东平 ,遣 立 故人 葛进 等賫书诱 立 。”
“赍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携带文书或书信,常用于描述古代传递公文、信函的行为。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赍书” 指携带、奉持文书或书信。其中:
合称表示奉命递送官方文书或私人信件的行为,强调传递的正式性。
《汉语大词典》
释为“携送文书”,引《史记·李斯列传》:“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此处“赍持”与“赍书”意近,均指秘密传递文书。
《辞海》(第七版)
明确“赍”含“携带”义,并举《后汉书·隗嚣传》:“因遣使赍书诣阙”,指使者携带书信赴朝廷。
《古代汉语词典》
标注“赍书”为动宾结构,释义“送递文书”,引例《资治通鉴》:“孙权遣使赍书称臣”,描述外交场合的文书传递。
《王力古汉语字典》
强调“赍”的“持物予人”本义,指出“赍书”属公文用语,如《汉书·赵充国传》:“赍书报充国”,即传递军报。
“赍书”多见于史书与政论,体现古代信息传递的官方性:
现代汉语中“赍书”已罕用,但“赍”的构词仍存于“赍发”(派遣)、“赍志以殁”(抱负未遂)等词中,而“书”的“书信”义保留于“家书”“文书”等词汇。
参考文献
“赍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 shū,其核心含义为携带或传递书信。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词结构
综合释义
该词强调通过专人递送信件的动作,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石点头》中提到“差人赍书到镇府”,即指派人送信至官府;《续资治通鉴》中“赍书诱立”则描述携带书信进行劝诱的行为。
其他说明
由于搜索结果来源的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以获取更精准的释义。
百转犇逸边畧拨发惨怆草腹菜肠柴毁骨立初昔刀风道家流颠杪都酿多谋善断繁密发剔发兆风潦分心佛心浮记搆哄鼓腹含和寒馁昊乾黑灯下火鹤举厚貌深辞焕绮浃和减汰介事节奏感积谷汲集空谷幽兰魁阁骙瞿昆华累迹栗黄霉黑迷惑汤炮人耆耋切却穷亲泼故神衣试秩顺策肆虣铁鍁透空魏丙未平潙仰握要兀硉乌娘详敬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