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笏于紳。紳,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圍于腰際的大帶。《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曰:“晉讀為搢紳之搢,謂插於紳帶之間,若帶劍也。”《資治通鑒·漢武帝元封元年》:“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紳,射牛行事,封 泰山 下東方。”後用為官宦或儒者的代稱。《東觀漢記·明帝紀》:“是時學者尤盛,冠帶搢紳,遊雍而觀化者,以億萬計。” 唐 權德輿 《知非》詩:“名教自可樂,搢紳貴行道。”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内務府大員》:“内府人員惟充本府差使,不許外任部院,惟科目出身者,始許與搢紳為伍。” 林纾 《與姚叔節書》:“傖人入城,購搢紳殘敝之冠服,襲之以耀其鄉裡,人即以搢紳目之,吾弗敢信也。”
“搢紳”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ìn shēn,與“缙紳”同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
搢紳的字面含義是“插笏于紳”。“搢”意為插,“紳”指古代官員或儒者束腰的大帶子。官員上朝時會将笏闆(記錄事務的闆子)插在腰帶中,因此“搢紳”最初描述的是士大夫的裝束()。
引申義
後用來代指有官職或士大夫階層的人,如《資治通鑒》中記載的“冠帶搢紳”,即指學者和官員群體()。例如:“搢紳之徒翻然改轍”中的“搢紳”即指士大夫階層。
文化内涵
搢紳不僅是服飾的象征,更代表身份和修養,常用于形容儀表端莊、舉止文雅的士人。相關成語“搢紳先生”特指通曉詩書禮樂的儒者或退隱官員()。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搢紳”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或與“缙紳”混用,泛指有地位、有文化的群體()。
示例句子:
如需進一步了解用法或例句,可參考《晉書·輿服志》《莊子·天下》等古籍(來源:、2、8)。
搢紳(jīn shē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搢”和“紳”兩個字組成。它拆分的部首分别是手和纟,共有12個筆畫。
搢紳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楊恽傳》中,指的是古代官員的衣帶,作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搢紳的寫法為「搢紳」。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搢紳的部首手被寫成「扌」,纟則相同。例如,「揀」和「紉」。
1. 他佩戴着一條華麗的搢紳,彰顯了他的地位和權力。
2. 他的搢紳上繡着龍紋,顯示了他的皇家血統。
搢紳的組詞可以有:搢紳衣、搢紳玉帶、搢紳老成等。
近義詞:官帶、玉帶。
反義詞:平民帶、繩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