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迫為難的神态。《後漢書·孔融傳》:“ 儉 與 融 兄 襃 有舊,亡抵於 襃 ,不遇。時 融 年十六, 儉 少之而不告。 融 見其有窘色,謂曰:‘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之。” 李賢 注:“窘,迫也。”
“窘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ǒng sè,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人在尴尬、為難時表現出的神态或表情,通常伴隨面部表情的變化(如臉紅、眼神躲閃等)。例如,當一個人被當衆指出錯誤時,可能會面露窘色。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孔融傳》中的記載:孔融見某人“有窘色”,即通過對方神态判斷其處于困迫狀态。現代用法多用于描述因突發狀況(如被揭短、無法應對問題等)産生的尴尬反應。
窘色是一種通過神态反映内心尴尬或為難的典型表現,常見于文學描寫和日常表達中。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或相關詞典來源。
《窘色》是一個詞語,指的是人群中因尴尬、難堪或不知所措而臉色發紅、表情尴尬的狀态。
《窘色》的拆分部首是「穴」和「色」,其中「穴」表示長方形的洞或孔,「色」表示顔色。
《窘色》的總筆畫數為15畫。
《窘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漢字,表達人們遇到窘迫或尴尬時的情緒和狀态。
在繁體字中,《窘色》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窘色」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寫作「窘色」或「窘皴」。
1. 他被老師當衆批評,一下子就露出了窘色。
2. 面對突然的困難問題,他臉上露出了窘色。
與《窘色》相關的詞語有:窘迫、尴尬、難堪、困境。
與《窘色》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難堪、尴尬、為難、窘迫。
與《窘色》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鎮定、從容、淡定、自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