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占掠奪他人的財物。《資治通鑒·梁武帝大同十一年》:“牧守多浸漁百姓,使者幹擾郡縣。” 清 杜濬 《唐港耕人歌》:“污萊重使遭浸漁,不如棄向 黃河 水。” 清 張杓 《上楊侯陳善後事宜書》:“揆厥所由,大都承辦不力,兼有浸漁。”
“浸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來源進行解釋:
指侵占、掠奪他人財物,多用于描述官吏或權力者的剝削行為。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古籍和詞典中被引用,例如:
部分資料(如)提出“浸漁”可引申為長期深入研究某一領域,取“浸”的沉浸之意與“漁”的探索之意結合。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或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用。
若在文獻中遇到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古籍中通常采用“侵占財物”的解釋,而現代語境下可能存在引申用法,但需謹慎考據。
浸漁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浸和漁。它由水部和魚部構成,有四個筆畫。
浸的讀音為"jìn",意為沉浸、浸泡。漁的讀音為"yú",意為捕魚、漁業。結合在一起,浸漁可以理解為沉浸于漁業活動中。
浸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小雅·魚藻之什》中的《魯頌·浸》一篇。其内容描述了追求漁業豐收的願望和祈禱。這個詞也常常用來比喻專心緻志地投入某項工作或活動。
在繁體字中,浸漁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浸漁」。
古代漢字的書寫和現代有所不同,浸漁在古時候的寫法中,浸字的上方多有一個水部偏旁,而漁字的上方多有一個撇,形狀略有差異。這些古代漢字書寫的變化,反映了文字和漢字的演變過程。
例句:
1. 他沉浸在漁業工作中,每天都從早到晚忙碌。
2. 她投身于演藝事業,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組詞:漁民、漁船、漁網、浸泡、浸泳
近義詞:專注、全身心、埋頭
反義詞:散漫、心不在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