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庸的意思、謹庸的詳細解釋
謹庸的解釋
謂言行敬慎合乎中庸之道。語本《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孔穎達 疏:“庸謂中庸。庸,常也。從始至末,常言之信實,常行之謹慎。”又《禮記·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謹。” 鄭玄 注:“言德常行也,言常謹也。” 明 趙南星 《許州重修尊經閣記》:“夫 鄭公 之深於道也,於其謹庸、強恕之訓知之矣。過於庸則非道,離於恕則非仁。”
詞語分解
- 謹的解釋 謹 (謹) ǐ 慎重,小心:謹慎。謹嚴。謹防。勤謹。謹小慎微。 鄭重,恭敬:謹啟。謹祝。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庸的解釋 庸 ō 平常,不高明的:平庸。庸醫。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沒有志氣,沒有作為)。 需要:無庸細述。無庸諱言。 豈,怎麼:庸讵(豈,何以,
專業解析
“謹庸”是一個較為文雅且略顯古意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字“謹”和“庸”的本義及組合義來理解:
-
本義與核心含義:
- 謹: 本義指慎重、小心、恭敬、嚴肅。引申為言行上的謹慎、不苟且、嚴守規矩或禮節。
- 庸: 本義指用、需要(動詞),也指平常、日常、不高超(形容詞)。在“謹庸”一詞中,更側重于“平常”、“日常”或“常規”的含義。
- 組合義: “謹庸”的核心意思是指在平常、日常的事務或行為中保持謹慎、恭敬的态度。它強調的是一種貫穿于普通生活、常規工作中的認真、不苟且、恪守本分的精神。
-
引申義與深層内涵:
- 恪守本分,安于常道: “謹庸”常用來形容人安守本分,不逾矩,在平凡的崗位上或日常事務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它體現的是一種踏實、穩重、不張揚的品質。
- 謙遜自持,不事張揚: 含有“庸”字,也暗含一種謙遜、不自誇、甘于平常的意味。謹守平常之道,不追求虛浮或标新立異。
- 持重守成,穩健行事: 強調在處理事務時,尤其是在看似普通的事情上,也能保持謹慎和穩重,避免因疏忽或輕率而導緻錯誤。
“謹庸”意指在平常事務中保持謹慎、恭敬、恪守本分的态度。它描述的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踏實穩重、謙遜自持、安守本分、在平凡的日常中亦能持重守成、一絲不苟。這個詞語帶有一定的儒家修身色彩,強調内在修養在日常行為中的體現。
引用參考:
- 關于“謹”的含義,可參考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或《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謹”字的釋義。例如,《漢語大詞典》釋“謹”有“慎重;小心”、“恭敬;端肅”等義項。
- 關于“庸”的含義,同樣可參考上述辭書。《漢語大詞典》釋“庸”有“用”、“常;平常”、“功勞”等義項,其中“常;平常”義項與“謹庸”中的“庸”最為相關。
- 理解“謹庸”的整體含義,可結合古代典籍中體現的修身思想。如《尚書·臯陶谟》中“慎厥身,修思永”體現的謹慎修身精神(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尚書》)。
- 研究儒家倫理思想對理解“謹庸”所蘊含的謙遜、守分、持重等品質有幫助,可參考相關哲學或思想史著作(來源:如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相關學術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謹庸”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謹庸”指言行敬慎且合乎中庸之道。其中:
- “謹”:意為謹慎、小心,強調言行需鄭重守規(如“勤謹”“謹守規程”)。
- “庸”:此處指中庸、常道,即平凡而合乎常規的狀态(如“庸德之行,庸言之謹”)。
二、經典出處
該詞源自《易經·乾卦》和《禮記·中庸》:
- 《易經》提到“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孔穎達注解為“中庸之道需常守信實、常行謹慎”。
- 《禮記》進一步強調“德常行,言常謹”,鄭玄注解釋為日常言行需符合道德規範。
三、應用示例
明代趙南星在《許州重修尊經閣記》中引用“謹庸”一詞,說明其作為道德準則的曆史意義,并指出“過于庸則非道,離于恕則非仁”。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謹慎中庸、言行合一。
- 反義詞:言行乖張、離經叛道(需結合語境推斷,未直接标注于搜索結果中)。
“謹庸”融合了儒家“中庸”思想與“謹言慎行”的修身要求,強調通過日常言行的規範達到道德平衡。
别人正在浏覽...
安富恤貧白背闆行闆鄣抱關執鑰保健鄽井成篇赤斧春枯詞館毳衲德庇杜絕言路發空風棱浮滿弗目果園谷杷骨韻畫翟講脣加熱進一步龛岩愧腼柳靥立象論理學螺蜔冥智末班拈花弄月愆義企而望歸騎鶴望揚州勤思窮絕乞索兒曲惠趣緻若烹小鮮孺月沙書樹辭屬聯說的比唱的還好聽私齎檀雞騰拔腆盛跳號土調讬避無記無倦鄉禮娴穆西門豹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