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庸的意思、谨庸的详细解释
谨庸的解释
谓言行敬慎合乎中庸之道。语本《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孔颖达 疏:“庸谓中庸。庸,常也。从始至末,常言之信实,常行之谨慎。”又《礼记·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郑玄 注:“言德常行也,言常谨也。” 明 赵南星 《许州重修尊经阁记》:“夫 郑公 之深於道也,於其谨庸、强恕之训知之矣。过於庸则非道,离於恕则非仁。”
词语分解
- 谨的解释 谨 (謹) ǐ 慎重,小心:谨慎。谨严。谨防。勤谨。谨小慎微。 郑重,恭敬:谨启。谨祝。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庸的解释 庸 ō 平常,不高明的:平庸。庸医。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 需要:无庸细述。无庸讳言。 岂,怎么:庸讵(岂,何以,
专业解析
“谨庸”是一个较为文雅且略显古意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字“谨”和“庸”的本义及组合义来理解:
-
本义与核心含义:
- 谨: 本义指慎重、小心、恭敬、严肃。引申为言行上的谨慎、不苟且、严守规矩或礼节。
- 庸: 本义指用、需要(动词),也指平常、日常、不高超(形容词)。在“谨庸”一词中,更侧重于“平常”、“日常”或“常规”的含义。
- 组合义: “谨庸”的核心意思是指在平常、日常的事务或行为中保持谨慎、恭敬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一种贯穿于普通生活、常规工作中的认真、不苟且、恪守本分的精神。
-
引申义与深层内涵:
- 恪守本分,安于常道: “谨庸”常用来形容人安守本分,不逾矩,在平凡的岗位上或日常事务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它体现的是一种踏实、稳重、不张扬的品质。
- 谦逊自持,不事张扬: 含有“庸”字,也暗含一种谦逊、不自夸、甘于平常的意味。谨守平常之道,不追求虚浮或标新立异。
- 持重守成,稳健行事: 强调在处理事务时,尤其是在看似普通的事情上,也能保持谨慎和稳重,避免因疏忽或轻率而导致错误。
“谨庸”意指在平常事务中保持谨慎、恭敬、恪守本分的态度。它描述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踏实稳重、谦逊自持、安守本分、在平凡的日常中亦能持重守成、一丝不苟。这个词语带有一定的儒家修身色彩,强调内在修养在日常行为中的体现。
引用参考:
- 关于“谨”的含义,可参考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谨”字的释义。例如,《汉语大词典》释“谨”有“慎重;小心”、“恭敬;端肃”等义项。
- 关于“庸”的含义,同样可参考上述辞书。《汉语大词典》释“庸”有“用”、“常;平常”、“功劳”等义项,其中“常;平常”义项与“谨庸”中的“庸”最为相关。
- 理解“谨庸”的整体含义,可结合古代典籍中体现的修身思想。如《尚书·皋陶谟》中“慎厥身,修思永”体现的谨慎修身精神(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尚书》)。
- 研究儒家伦理思想对理解“谨庸”所蕴含的谦逊、守分、持重等品质有帮助,可参考相关哲学或思想史著作(来源:如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相关学术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谨庸”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谨庸”指言行敬慎且合乎中庸之道。其中:
- “谨”:意为谨慎、小心,强调言行需郑重守规(如“勤谨”“谨守规程”)。
- “庸”:此处指中庸、常道,即平凡而合乎常规的状态(如“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二、经典出处
该词源自《易经·乾卦》和《礼记·中庸》:
- 《易经》提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孔颖达注解为“中庸之道需常守信实、常行谨慎”。
- 《礼记》进一步强调“德常行,言常谨”,郑玄注解释为日常言行需符合道德规范。
三、应用示例
明代赵南星在《许州重修尊经阁记》中引用“谨庸”一词,说明其作为道德准则的历史意义,并指出“过于庸则非道,离于恕则非仁”。
四、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谨慎中庸、言行合一。
- 反义词:言行乖张、离经叛道(需结合语境推断,未直接标注于搜索结果中)。
“谨庸”融合了儒家“中庸”思想与“谨言慎行”的修身要求,强调通过日常言行的规范达到道德平衡。
别人正在浏览...
罢归帮护褓繦冰凘穿连春灌銼斩黨里冻荄斗印端行顿足耳三漏封牛膏唇贩舌国钧害釱鹤班横流嫮忌建德国甲首结局记忆犹新口若悬河蜡本拉比利尘罗截民謡磨刀水藕荷潘掾跑荒清门雀屏中选三脆面缮人少纵即逝生设神位授时帅行四德俟奴私撰嵩岱松桷宿惑损伤沓杯亭槛退谦顽虐悟寂鹜角黍笑蔼蔼霞舒谢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