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言行敬慎合乎中庸之道。语本《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孔颖达 疏:“庸谓中庸。庸,常也。从始至末,常言之信实,常行之谨慎。”又《礼记·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郑玄 注:“言德常行也,言常谨也。” 明 赵南星 《许州重修尊经阁记》:“夫 郑公 之深於道也,於其谨庸、强恕之训知之矣。过於庸则非道,离於恕则非仁。”
“谨庸”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谨庸”指言行敬慎且合乎中庸之道。其中:
该词源自《易经·乾卦》和《礼记·中庸》:
明代赵南星在《许州重修尊经阁记》中引用“谨庸”一词,说明其作为道德准则的历史意义,并指出“过于庸则非道,离于恕则非仁”。
“谨庸”融合了儒家“中庸”思想与“谨言慎行”的修身要求,强调通过日常言行的规范达到道德平衡。
《谨庸》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谨慎而顺从。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待事物和他人时非常小心谨慎,同时又能顺从他人的意愿。
《谨庸》由谨(讠部)和庸(广部)组成。
谨的部首是讠,总共有10画;庸的部首是广,总共有5画。
《谨庸》是古代出土文献《竹书纪年》中的一个独立词条。在繁体中,它的写法是「謹庸」。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差异。关于《谨庸》这个词的古代写法,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资料,因此无法给出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
1. 他在工作中总是非常谨庸,从不敢大意。
2. 她谨庸地遵循父母的教诲,一直表现出了良好的礼仪素质。
1. 谨慎:小心谨慎,注意细节。
2. 顺从:遵从他人的意愿,不做违背的事情。
3. 遵循:遵守规则、约定或指示。
近义词:
1. 谨慎:小心、慎重。
2. 恭敬:尊敬、敬重。
反义词:
1. 鲁莽:草率、轻率。
2. 倔强:固执、执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