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渡口驿站。 唐 钱起 《送陆贽擢第还苏州》诗:“夜火临津驛,晨鐘隔浦城。” 清 曹寅 《赴淮舟行杂诗》之五:“炬火明津驛,貂褕满座牀。”
津驿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地理内涵的复合词,由“津”与“驿”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古代设于渡口或水陆交通要道的驿站,是兼具渡口与驿站功能的交通枢纽。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功能及文化意义三方面详细阐释:
“津”的本义
指渡口或水流交汇处。《说文解字》释“津”为“水渡也”,即船只停泊、人员货物摆渡之地。如《论语·微子》载“使子路问津焉”,即询问渡口位置。
来源:《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驿”的职能
古代官方设立的交通站点,负责传递公文、转运物资及接待官吏。《释名·释宫室》称“驿,亦传也”,强调其传递功能。
来源:《释名疏证》(清代王先谦补注本)。
复合词“津驿”
特指渡口旁的驿站,是水路与陆路转运的关键节点。如《全唐诗》中李商隐“津亭”诗注提及“津驿”为渡口驿亭。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交通枢纽地位
津驿多设于江河要冲(如长江、运河沿岸),兼具渡河与换乘功能。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扬州瓜洲津驿为“南北襟喉”,控制漕运与驿道。
来源:《中国古代交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军政与经济职能
来源:《中国驿站史》(东方出版社,2017年)。
诗词中的离别象征
津驿因地处要冲,成为送别之地。白居易《南浦别》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即描绘渡口驿亭的离愁。
来源:《全唐诗》(中华书局点校本)。
地理文献的实证记载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详述天津三岔河口津驿为“九河津要,水路通衢”,印证其战略地位。
来源:《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重印本)。
古代制度典籍
《唐六典·兵部》明确规定“凡三十里一驿,若地势险阻则不拘此数”,津驿因水道特性常突破此限。
来源:《唐六典》(日本广池学园事业部影印本)。
现代学术研究
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津驿在运河体系中的作用体现“国家命脉系于水驿”的治理逻辑。
来源:《历史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学报专辑)。
津驿作为中国古代交通体系的特殊节点,其释义需结合“渡口”与“驿站”的双重属性,在历史文献中承载交通、军事、经济及文化多重功能,是研究古代社会运行的重要实证。
“津驿”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与交通设施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津驿”指古代交通要道上的渡口和驿站的组合体。其中“津”为渡口(供船只停靠、行人过河),“驿”为驿站(供传递文书或官员更换马匹、休息的场所),二者共同构成交通枢纽的重要设施。
“津驿”反映了古代交通系统的核心功能,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的语境。
白螭白帝子抱同备货测划差谬串鼓辞诰从横家从堂单舸贰功方羊辅材伏击战浮响干坼诰授弓骑关拢诡计多端顾问何树皇惑晃漾驾崩降贵纡尊戋戋结陈酒后茶余酒楼倔傀峻法龛子口颊蜡光纸掠敚冷凝器连兵龙翔凤翥緑头麦醴麦饘轻沤人物志释旅顺信竖义死货胎藉桃蹊柳曲庭万梯头托处脱出望夫石瓮天香坛相为陷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