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錄。《水浒傳》第一一○回:“卻説 陳安撫 、 宋先鋒 标録 李俊 、 胡俊 、 瓊英 、 孫安 功次,出榜去各處招撫,以安百姓。” 清 劉大櫆 《徐昆山文序》:“雖古經史諸子百家之書,經餘之評論标録, 崑山 必繕寫藏之。”
“标録”為漢語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詞源、用例三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标”本義為樹梢,《說文解字》釋作“木杪末也”,引申為标識、準則。《漢語大詞典》收錄其“标記”義項,指事物特征的記號。“録”通“錄”,《玉篇》解作“記也”,特指系統性的文字記載。二字合稱“标録”,指對事物特征進行标記并系統記錄的行為,常見于古籍中的文獻整理場景。
二、詞源發展 該詞最早見于宋元文獻,《辭源》引元代《文獻通考》用例:“标録異同,考訂訛謬”,指校勘典籍時标記版本差異。明代《永樂大典凡例》載“标録綱目”之說,特指目錄學中的分類标注方法。清代樸學家将之發展為考據術語,如戴震《考工記圖注》提及“标録形制”,強調器物測量數據的精确記錄。
三、現代應用 在當代文獻學中,該詞保留專業術語屬性。《中國古籍整理術語彙編》定義其為“對古籍版本特征、批校題跋等進行鑒别标注的系統性記錄方法”,多用于善本書志編撰。數字化時代衍生出“元數據标録”概念,指對電子文獻屬性信息的标準化标注,此釋義見載于《圖書館學大辭典》。
需說明的是,“标録”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未單獨列目,其使用主要局限在專業文獻領域。日常語境建議使用“标注記錄”等現代漢語表達,專業文獻引用時需嚴格依照《古籍著錄規則》(GB/T 3792.7-2008)等國家标準。
“标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iāo lù(),由“标”(标志、标記)和“録”(記錄、記載)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為著錄,即通過文字或符號對事物進行系統化記錄。以下是詳細解析:
“清 劉大櫆《徐昆山文序》:‘雖古經史諸子百家之書,經餘之評論标録,崑山必繕寫藏之。’”()
若有進一步考證需求,可查閱《水浒傳》或清代文集等原始文獻。
百兩篇把攬變顔變色塵灰齒籍大典打折扣大自流盆地鄂爾多斯分時計算機傅立葉恭謹共總貫絕瓜田李下跪毯耗餘和甘荷感虹沴嘩拇會元虎入羊群椒實佳興祭禮金丹驚麏穽淵今音絹頭君侯快緊窾曲勞勌鱗翅目懑怨民業末議旁辟旁征博引籤訂千仞青玉案痊安泉帖權重秩卑趨末溶與阮宅盛彊石華娥緑十親九眷貪欲鐵闆一塊抟心揖志吞吃五辰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