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出处的意思、进退出处的详细解释
进退出处的解释
指仕途的升迁和降职,出仕和退隐。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辞受取予不苟为有廉,进退出处不苟为有耻。”
词语分解
- 进退的解释 ∶前进和后退进退不由。;;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进退无颜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进退坐作之方。;;宋; 苏轼《教战守》进退维谷 ∶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指言行适度不知进退详细解释亦
- 出处的解释 ∶典故、成语、资料、引语或说法的原始作品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 陆游《老学庵笔记》画卷的年代和出处 ∶指文学作品素材的来源详细解释.谓出仕和隐退。 汉 蔡邕 《荐皇甫规表》:“修身力行,忠亮阐
专业解析
“进退出处”的汉语词典释义及文化解析
“进退出处”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由“进退”与“出处”两个词组复合而成,常用于描述人在仕途、处世中的选择与态度。其核心含义涵盖以下层面:
一、字面释义与词源
- “进退”:指行动上的“进”(晋升、进取)与“退”(退让、隐退),体现个人在官场或社会中的动态选择。
- “出处”:语出《周易·系辞上》,原指“出仕”与“退隐”,即“出”为任职于朝堂,“处”为归隐于民间。
- 引用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
二、文化内涵与哲学基础
该词凝结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处世哲学,尤其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思想影响。例如:
- 孔子强调“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与“进退出处”的权衡相呼应。
- 唐代白居易《中隐》诗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即是对“出处”选择的实践诠释。
引用来源:中华书局《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五。
三、历史语境与演变
在古代文献中,“进退出处”多用于评价士人的品格与智慧。如:
- 《宋史·欧阳修传》称其“进退容止,必以礼法”,强调行为合乎规范。
-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探讨“士人之进退,系国家之兴亡”,赋予该词更宏大的社会意义。
引用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日知录集释》。
四、现代应用与延伸
当代语境下,“进退出处”可引申为个人在职场、生活中的策略性选择,强调审时度势与道德坚守的结合。例如:
- 引用案例:《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将其定义为“根据形势灵活决定进取或退避,体现智慧与原则的统一”。
“进退出处”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承载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层思考,其释义需结合古典文献与现代语用综合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进退出处”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士人在仕途中的选择与境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语义解释
- 基本含义:指仕途的升迁(进)与降职(退),以及出仕为官(出)和退隐归田(处)的抉择。该成语概括了古代文人在官场中的进退维谷与人生选择。
出处与典故
- 最早记载: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原文为“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表达对仕途通达或隐退皆能泰然处之的态度。
- 后世引用:清代魏源在《默觚下·治篇十》中进一步引申,将其与廉洁、知耻等品德关联,如“辞受取予不苟为有廉,进退出处不苟为有耻”。
用法与语境
- 语法功能:通常作宾语,用于描述人的仕途经历或道德准则,如“他一生进退出处,皆以百姓为先”。
- 近义概念:可与“仕途浮沉”“用行舍藏”等词类比,但更强调主动选择而非被动遭遇。
文化内涵
这一成语反映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既包含对个人进退的权衡,也隐含对士大夫气节的推崇。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例句,可参考白居易、魏源的相关著作,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白纷半截腰襃锡跋烛避贤驿不名一钱才疏意广宠诲传歌大前儿定期缔生斗阋杜茝封豨脩蛇干陵高壁古初横眉瞪目混迹火燵胡蒜警角金琖银台极势开心见肠口册跨街楼劳民费财累代两谊丽形漏兜緑衣郎慢慠毛皂明媚醲化前程似锦千里骏骨轻怯砂锅慎默神晤驶动爽言苏枯谈年陶陈铜斗儿家门投笏拓地钱柁牙无地可容相沿成俗纤介之失闲物嚣埃亵味玺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