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水银和金为泥作饰、用玉制成的检。古代天子封禅所用。《太平御览》卷五三六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祭志》:“有玉牒十枚列於方石旁,东西南北各三,皆长三尺,广一尺,厚七寸。检中刻三处,深四寸,方五寸,有盖;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为泥。”因指封禅所用的告天书函。《汉书·武帝纪》“夏四月癸卯,上还,登封 泰山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刻石纪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梁书·许懋传》:“且 燧人 以前,至 周 之世,未有君臣,人心淳朴,不应金泥玉检,升中刻石。” 清 金志章 《因树亭观唐明皇磨崖碑》诗:“金泥玉检著符瑞, 江 茅 鄗 黍昭虔供。”
“金泥玉检”是一个与古代帝王封禅仪式相关的成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封禅仪式:
古代帝王(如汉武帝、唐玄宗)为彰显功绩,会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向上天禀告治国成就。此时需将记载功绩的玉牒文密封于“金泥玉检”中,以示神圣与隆重。例如《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封禅时使用“金泥玉检”存放刻石纪号的文书。
若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或历史细节,可参考《汉书》《梁书》等典籍原文。
《金泥玉检》是一个成语,意思指金字朱泥写成的字画,象征着品质优良的书法作品。
《金泥玉检》的拆分部首是金、泥和玉,它们分别属于金字的金部、泥字的水部和玉字的玉部。根据笔画顺序拆分,金字有8画,泥字有8画,玉字有5画。总体来说,共有21画。
《金泥玉检》最早出现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兰亭集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后来逐渐引申为称赞优秀书法作品的词语。
《金泥玉檢》是《金泥玉检》的繁体写法。
古时候,《金泥玉检》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没有太大变化。
他的字迹优美,堪称《金泥玉检》。
金银玉石、泥土涂抹
金玉良言、字句精妙、书法瑰宝
拙劣笔迹、篆刻错误、书写草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