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日珥。為突出在太陽邊緣外面的發光氣團。日全食時,用肉眼可以看見,其色火紅。《周禮·春官·眡祲》“四曰監” 漢 鄭玄 注:“監,冠珥也。” 賈公彥 疏:“謂有赤雲氣在日旁如冠耳。珥,即耳也。今人猶謂之日珥。”《晉書·天文志中》:“冠珥背璚,重疊次序,在于日旁也。”《新五代史·司天考二》:“ 五代 之際,日有冠珥、環暈、纓紐、負抱、戴履、背氣,十日之中常七八。”
(2).指首飾與耳飾。 唐 司空圖 《山居記》:“亦猶人之秀發,必見於眉宇之間,故五峯頍然,為其冠珥。”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五:“見數婦人各買冠珥以入。”
“冠珥”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指太陽邊緣的發光氣團,屬于日冕層活動現象。日全食時肉眼可見,呈火紅色。古代文獻中常以“冠珥”描述這一現象:
指古代女性頭部的裝飾品,包括發冠和耳飾:
兩種含義均源自“冠”(頂部裝飾物)與“珥”(耳飾或日旁氣團)的組合,但因語境不同差異顯著。需注意區分古代天文術語與現代科學定義的區别。
冠珥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戴在頭頂上或發間的飾物。它由部首冠和珥組成。
冠的筆畫順序為五畫,屬于象形字,是古代帝王或貴族的頭上用以象征尊貴或尊稱的寶冠的形狀。珥的筆畫順序為十五畫,由玉和耳組成,表示耳朵上的裝飾品。
冠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古代華夏文明的一部分。在古代社會中,冠珥是帝王或貴族獨有的裝飾品,代表了尊貴和權力。
在繁體字中,冠珥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改變。
在古時候,冠珥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冠”字古時寫作“冠冖”,表示象征皇家或高貴的貴冠。而“珥”字古時寫作“耳”,表示裝飾品戴在耳朵上。
一些例句中使用到了冠珥:
組詞中可以與冠珥搭配的詞語有:戴冠珥、華美冠珥、金色冠珥等。
與冠珥有類似意思的詞語有:頭飾、頭花、發簪等。
與冠珥相反意義的詞語有:不戴冠珥、素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