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俛伏的意思、俛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俛伏的解釋

(1).彎下身子。 南朝 梁 江淹 《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中坐瞰蜿虹,俛伏視流星。”

(2).趴在地上。《隋書·音樂志中》:“皇帝出閤,奏《皇夏樂》辭: 夏 正肇旦, 周 物充庭。具僚在位,俛伏無聲。”《明史·郭緒傳》:“諸酋聞,鹹俛伏呼萬歲,請歸侵地。”《紅樓夢》第六三回:“ 賈珍 父子忙按禮換了兇服,在棺前俛伏。” 譚作民 《噩夢》詩:“百靈萬鬼俛伏争羅拜,忽然山崩海裂啟天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俛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俛伏”指彎下身體或趴在地上,常用于形容恭敬、謙卑的姿态或特定場景中的動作。該詞由“俛”(古同“俯”)和“伏”組成,均含身體下彎的意象。

二、詳細說明

  1. 具體動作

    • 彎身:如南朝梁江淹《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中的“俛伏視流星”,描述彎腰觀察流星的動作。
    • 伏地:《隋書·音樂志中》記載“俛伏無聲”,指臣子趴在地上保持肅靜的狀态。
  2. 讀音辨析

    • “俛”為多音字:
      • miǎn:表示勤勞(較少用),如《詩經》注“俛,勉也”。
      • fǔ:通“俯”,表低頭、屈身,此讀音更貼合“俛伏”的常用義。
    • 現代多讀作fǔ fú,但古籍中存在讀miǎn的情況,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3. 古今用法差異
    古代多用于禮儀或文學描寫,如朝拜、自然觀察;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言引用或特定成語。

三、應用示例

四、關聯詞彙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現代寫作中可優先使用“俯伏”以避免歧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俛伏》的意思

《俛伏》是一個漢字詞彙,表示低頭、彎腰行禮或屈身順從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俛伏》的部首是亻(人字旁),由7個筆畫組成。

來源

《俛伏》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古典文獻中,意思為向下屈膝而拜。後來逐漸引申為屈服、順從的意義。

繁體

《俛伏》的繁體字為「俛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經曆了多次變遷與演變。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古時的《俛伏》字形為「将頭俯弓以拜」,意味着低頭彎腰。

例句

1. 他對長輩非常尊重,見面時經常俛伏行禮。

2. 面對壓力,我們不能俛伏順從,而應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組詞

俛首、俛仰、俛拜、屈服、屈從、順從

近義詞

屈從、順從、低頭、臣服

反義詞

擡頭、挺立、抗拒、抵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