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傲視并盤問。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三章:“即在平人,有所白事,長官踞座,立不得與,呵叱睨詰,惟其戲詈。”
“睨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nì jié,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例證
康有為在《大同書》甲部第三章中寫道:“即在平人,有所白事,長官踞座,立不得與,呵叱睨诘,惟其戲詈。”此句通過“睨诘”生動刻畫了官員居高臨下的态度。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權力不對等的語境,如古代官場或等級森嚴的社會中,上位者以輕蔑态度質問下位者。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康有為相關著作的注釋。
《睨诘》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睨”和“诘”。
「睨」的部首是目,總共有13個筆畫。而「诘」的部首是讠,總共有6個筆畫。
《睨诘》兩字的來源不太明确,但可以分開解釋。
「睨」指注視、用眼神或表情示意,表達不滿或不信任等情緒。可能來源于人的眼睛斜視的動作。
「诘」指質問、控訴,含有質疑和追究的意味。可能來源于口和言字的象形。
《睨诘》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睨詰」。
在古代,「睨」的形狀較為複雜,即便是現在所使用的簡體字,相較于古代也有些許變化。而「诘」的寫法在古時候比較接近現代寫法。
1. 他睨着我,好像在懷疑我說的話。
2. 他對這個問題進行诘問,要求給出解釋。
組詞可以根據《睨诘》兩個字的詞義進行聯想,如:
睨視、睨望、睨笑、诘問、诘屈聱牙。
與「睨」的近義詞有:目視、瞪視、斜視。
與「诘」的近義詞有:質問、控訴、追問。
與「睨」的反義詞有:注視、看、凝視。
與「诘」的反義詞有:回答、應訴、答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