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警枕的意思、警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警枕的解释

用圆木做的枕头,熟睡则欹动,容易觉醒。《礼记·少仪》“茵、席、枕、几、熲” 汉 郑玄 注:“熲,警枕也。” 孔颖达 疏:“云颖警枕也者,以经枕外别言颖,颖是颖发之义,故为警枕。”《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五年》:“ 鏐 自少在军中,夜未尝寐,倦极则就圆木小枕,或枕大铃,寐熟輒欹而寤,名曰‘警枕’。”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警枕》:“ 钱武肃王 用警枕, 司马温公 亦用警枕。兴王贤相,勤劳正相同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警枕”一词包含两层含义,需结合实物功能和文化象征来理解:

  1. 实物定义与用途
    警枕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制的圆木枕头,由一小段圆形木头制成。当人熟睡时,头部易因翻身从光滑的圆木上滑落,从而惊醒使用者。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物理设计强制缩短睡眠时间,主要用于警醒自身避免贪睡,常见于刻苦学习的士人或勤政者,例如北宋司马光曾“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2. 历史渊源
    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礼记》中提到的“熲”(或“颖”)被汉代学者郑玄注解为警枕。东汉蔡邕还撰写过《警枕铭》,进一步说明其文化地位。

  3. 引申含义
    作为成语使用时,“警枕”比喻因思虑过重或压力大而难以安眠的状态,例如形容工作焦虑或考试紧张。此外,它也象征自律与勤奋,与“高枕无忧”形成对比,强调居安思危的态度。

  4. 文化意义
    警枕体现了古人珍惜时间、克己修身的价值观,尤其在文人群体中被推崇为勤学典范。其设计原理与功能,至今仍被用作激励自律的典故。

警枕既是古代实用器物,也是文化符号,兼具警示贪睡和引申思虑的双重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我约束与勤勉精神的重视。

网络扩展解释二

警枕

警枕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警和枕。

警字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句,总共有11画。它的本义是戒备、提醒。在古代,警常常用来提醒人们保持警惕。

枕字的拆分部首是木,总共有8画。枕的本义是头脑所依靠的东西。枕在古代作为头脑的休息之物,人们用枕头来支撑头部睡觉。

警枕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场。官员们往往忍受各种压力和繁重的工作,以至于晚上很难入睡。于是,他们开始用一些特制的枕头,上面刻有劝诫和提醒的字句,以提醒自己在工作中保持警惕。

警枕的繁体字是警枕,没有太大的变化。

根据古时候的汉字写法,警可以写作敬,在枕的部分则与现代写法相同。

以下是关于警枕的两个例句:

1. 他每晚在使用警枕以提醒自己要随时保持警戒。

2. 这个官员每天都佩戴着他的警枕,以提醒自己不能放松。

警枕的组词形式包括:警觉、警戒、警告。

与警枕意义相近的词汇有:戒备、醒觉、警惕。

与警枕意义相反的词汇有:放松、疏忽、不在乎。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