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警枕的意思、警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警枕的解释

用圆木做的枕头,熟睡则欹动,容易觉醒。《礼记·少仪》“茵、席、枕、几、熲” 汉 郑玄 注:“熲,警枕也。” 孔颖达 疏:“云颖警枕也者,以经枕外别言颖,颖是颖发之义,故为警枕。”《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五年》:“ 鏐 自少在军中,夜未尝寐,倦极则就圆木小枕,或枕大铃,寐熟輒欹而寤,名曰‘警枕’。”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警枕》:“ 钱武肃王 用警枕, 司马温公 亦用警枕。兴王贤相,勤劳正相同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警枕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词,指一种刻意设计成易醒的硬枕,常以圆木或瓷器制成,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枕具的不适感警醒使用者珍惜光阴、勤勉奋进。

一、基本释义与形制特征

警枕指代一种传统卧具,通常以硬质材料(如木头、玉石、陶瓷)制成圆柱形或带有弧度的形状。其设计特点是枕面圆滑易滚动,当人入睡后头部稍有移动,枕头便会倾斜或滚动,使人无法深睡而惊醒。这种特性被赋予“自我警示”的功能,提醒使用者不可贪图安逸。

二、历史典故与核心内涵

该词的文化意义源于历史典故。最著名的记载见于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事迹:

司马光为编纂《资治通鉴》常夜以继日工作,唯恐懈怠,遂以圆木为枕。熟睡时头稍动则枕滚落,人即惊醒,起身继续著述。

这一行为被后世视为勤勉的象征,“警枕”由此引申为“自我鞭策的工具”,承载着“警醒勿惰、惜时进取” 的儒家修身理念。

三、文学意象与衍生用法

在文学作品中,“警枕”常被赋予以下象征意义:

  1. 勤学象征:如陆游“枕藉《离骚》警昏惰”,以警枕喻治学态度
  2. 自律精神:代表对懈怠的警惕,如“常置警枕以自策”
  3. 时间隐喻:暗喻光阴易逝,不可虚度(《礼记·内则》有“鸡初鸣则起”的训诫)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警枕"词条释义
  2. 司马光《资治通鉴》编纂轶事(见《范祖禹集·司马温公布衾铭记》)
  3. 汉典网(zdic.net)对“警枕”的考释
  4. 《中国传统文化器物辞典》(中华书局)卧具类目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

“警枕”一词包含两层含义,需结合实物功能和文化象征来理解:

  1. 实物定义与用途
    警枕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制的圆木枕头,由一小段圆形木头制成。当人熟睡时,头部易因翻身从光滑的圆木上滑落,从而惊醒使用者。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物理设计强制缩短睡眠时间,主要用于警醒自身避免贪睡,常见于刻苦学习的士人或勤政者,例如北宋司马光曾“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2. 历史渊源
    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礼记》中提到的“熲”(或“颖”)被汉代学者郑玄注解为警枕。东汉蔡邕还撰写过《警枕铭》,进一步说明其文化地位。

  3. 引申含义
    作为成语使用时,“警枕”比喻因思虑过重或压力大而难以安眠的状态,例如形容工作焦虑或考试紧张。此外,它也象征自律与勤奋,与“高枕无忧”形成对比,强调居安思危的态度。

  4. 文化意义
    警枕体现了古人珍惜时间、克己修身的价值观,尤其在文人群体中被推崇为勤学典范。其设计原理与功能,至今仍被用作激励自律的典故。

警枕既是古代实用器物,也是文化符号,兼具警示贪睡和引申思虑的双重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我约束与勤勉精神的重视。

别人正在浏览...

白穰百日咳白硃砂扒掱卑困卞璧玺便烦裱衬痴车赤春驰牋持敬床榻出分带徒弟滇海第一人称冬米仿依髴髻蜂攒蚁聚裹见寒暑假红勒慌慌速速火气祸谴监河椒屏教育经济学脊梁惊心骇目咎由自取课算捆儿酹祀六街龙蛇飞动麻尾雀梅花婢幕屋衲被内兄剽蹂平地起孤丁噗碌碌妻弟人材三精神助义和拳庶邦肆享賟贶停舶土豆土缶推蹑吴下阿蒙详审谢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