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命的意思、銜命的詳細解釋
銜命的解釋
(1).遵奉命令。《管子·形勢》:“銜命者君之尊也,受辭者君之運也。” 郭沫若 等集校引 豬飼彥博 曰:“銜,奉而守之也。言民奉命令則君尊。”
(2).接受使命。《後漢書·鄧寇傳》:“使君建節銜命,以臨四方。” 宋 蘇轼 《送北朝生辰等使副相逢傳宣撫問口宣制》:“卿等銜命出使,徂冬涉春。” 梁斌 《紅旗譜》五三:“你們有這個意思,我可以銜命奔走。”
詞語分解
- 銜的解釋 銜 (銜) á 馬嚼子。 用嘴含,用嘴叼:銜枚。燕子銜泥。 含在心裡:銜恨。銜冤。銜恤(含哀,懷着憂傷)。銜戢(斂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接受,奉:銜命。 指前後相接:銜接。 職務和級别的名號:學銜
- 命的解釋 命 ì 動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救命。逃命。拼命。命脈。性命。相依為命。 迷信認為生來就注定的貧富、壽數等:天命。命相(刵 )。命運(.迷信指生死、貧富和一切遭遇;.喻發展變化的趨向,如“人民一定能掌
專業解析
"銜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含義可以從字義和用法兩個層面進行解釋:
-
字面與核心含義:
- 銜: 本義指馬嚼子(橫在馬口中,兩端系缰繩的金屬小棒),引申為“含在嘴裡”、“用嘴叼着”。在抽象意義上,它進一步引申為“接受”、“承受”、“擔當”。
- 命: 指命令、使命、任務。
- 銜命: 因此,“銜命”的核心含義就是接受命令、承擔使命、奉命行事。它強調主體被動地或主動地承擔起上級或某種權威賦予的責任和任務。
-
用法與語境:
- 正式性與莊重性: “銜命”通常用于比較正式、莊重的語境,尤其是在描述官員、使節、執行重要公務的人員時。它帶有一種肩負重任、代表某種權威行事的意味。
- 對象: 常用于指接受國家、君主、上級組織或重要機構的命令。
- 示例:
- 古代官員: “新科狀元銜命出任地方巡撫。”(指狀元接受了皇帝的任命,擔任巡撫一職。)
- 外交使節: “特使銜命出訪鄰國,商談邊界事宜。”(指特使肩負國家使命,代表國家進行外交談判。)
- 執行公務: “調查組銜命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指調查組接受上級指派的任務,去基層開展工作。)
- 同義詞: 奉命、受命、承命、領命。
- 細微差别: “銜命”有時比“奉命”更書面化,且更強調肩負使命的責任感和莊重感。
“銜命”意指接受并承擔命令或使命,是一個書面語色彩較濃的詞彙,常用于描述官員、使節或執行重要公務者代表某種權威行事的情景,強調其肩負的責任和任務的嚴肅性。
權威引用參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對“銜命”的釋義為“奉命;受命”。這是目前規模最大、最權威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其釋義具有高度的學術性和規範性。
-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作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代表,其對“銜命”的釋義簡潔明确:“〈書〉奉命;受命:~出使。” 該詞典的權威性體現在其作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參考标準上。
網絡擴展解釋
“銜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遵奉命令
指嚴格遵循上級或權威的指令行事,強調對命令的服從性。
- 接受使命
側重主動承擔任務或職責,帶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如外交使節受命出使。
二、出處與典籍引用
- 《管子·形勢》提出“銜命者君之尊也”,指民衆遵奉命令方能體現君主權威。
- 《後漢書·鄧寇傳》記載“使君建節銜命,以臨四方”,描述官員接受重要使命的場景。
三、使用示例
- 宋代蘇轼《送北朝生辰等使副傳宣撫問口宣制》中“卿等銜命出使”,指使臣奉命執行外交任務。
- 近現代小說《紅旗譜》中“銜命奔走”,體現角色接受任務後的行動狀态。
四、近義詞與語境
- 近義詞:奉命、受命、承命
- 反義詞:抗命、違令
(參考)
五、現代應用
多用于正式文書或曆史語境,如“銜命出使”“銜命督辦”等表述,常見于外交、軍事或重大事務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原文或例句,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抱打不平冰結逼身撥車昌誦谄妄饞魚稱斤約兩城市生态系統掣挈賜胙等郎媳點留抵借東郭履非災覆邦浮套歸虛滾存懷惠黃鳝回天之力弧剌呼嚷江館講祀鑒微燋煙禁麛卵禁呪軍需款陳礦柱狼牙箭詈辱爐韛盲陋缪惑孽臣排戲清亮求籤憩歇襦衣飒拉射柳時魚鼠姑水界庶民唐銻天色圖功窪坎五時副車下擺香熏熏析骨而炊隙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