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的意思、敬畏的详细解释
敬畏的解释
[awe] 既敬重又害怕
对一切神圣的事物的敬畏
详细解释
既敬重又害怕。《管子·小匡》:“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史记·鲁周公世家》:“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唐 韩愈 《贺太阳不亏状》:“陛下敬畏天命,克己脩身。” 巴金 《家》九:“祖父是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
词语分解
- 敬的解释 敬 ì 尊重,有礼貌地对待:尊敬。致敬。敬重(恘 )。敬爱。敬仰。恭敬。敬辞。敬慕。敬献。 表示敬意的礼物:喜敬。寿敬。 有礼貌地送上去:敬酒。敬香。 谨慎,不怠慢:慎始敬终(自始自终都谨慎不懈)。
- 畏的解释 畏 è 怕:畏惧。畏难(俷 )。畏罪。大无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后生可畏。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敬畏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字义解析
-
敬:
- 本义指严肃、慎重,引申为尊重、恭敬。《说文解字》释为“肃也”,强调态度庄重(《说文解字注》)。
- 现代语义:对人或事物怀有尊重与重视的态度,如“尊敬”“敬仰”。
-
畏:
- 本义指恐惧、害怕,《说文解字》称“畏,恶也”,古字形如“鬼执杖”,象征威慑(《汉字源流字典》)。
- 现代语义:因强大或未知而产生惧怕心理,如“畏惧”“畏服”。
二、合成词释义
敬畏(jìngwèi):
- 核心含义:既包含尊敬,又带有畏惧的复杂情感,常用于面对权威、自然或崇高事物时的态度。
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既尊敬又畏惧”,强调情感的双重性。
- 文化内涵:
- 儒家思想中体现为对天道、伦理的尊崇,如《礼记·曲礼》载:“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 道家主张敬畏自然,如《道德经》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三、权威引用
- 《汉语大词典》:
“敬畏”指“尊敬而不敢轻慢”,多用于对神圣、庄严事物的态度(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 《古代汉语词典》:
古文中“敬”与“畏”常分用,如《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商务印书馆,2014年)。
四、应用场景
- 伦理关系:如子女对父母、臣民对君主的敬畏(《孝经》:“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 自然崇拜: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周易·系辞》:“君子以恐惧修省”)。
参考资料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 《礼记·曲礼》,中华书局点校本。
- 老子,《道德经》,中华书局,2008年。
(注:因无法验证在线链接有效性,来源仅标注文献名称及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敬畏”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ìng wèi,意为既敬重又畏惧,常用于描述对权威、神圣事物或崇高力量的情感态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解释:
一、词义分解
- “敬”:
指严肃、认真的态度,包含尊重、礼貌的对待方式(如“尊敬”“敬仰”)。
- “畏”:
指谨慎、畏惧的心理,强调因事物的庄严或强大而产生的谨慎态度(如“畏惧”“战战兢兢”)。
两者结合后,体现对某事物既心怀尊重,又保持谨慎的复杂情感。
二、文化渊源与经典引用
- 历史典籍:
- 《管子·小匡》提到“圣王敬畏戚农”,强调对农耕的重视。
- 《论语·季氏》中孔子提出“君子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反映儒家对道德与天命的敬畏。
- 《史记》记载周公辅政时“四方之民罔不敬畏”,突显权威与德行的感召力。
三、敬畏的对象与意义
- 自然与道德:
古人敬畏天地、鬼神,并通过祈雨等仪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现代社会则强调敬畏自然规律、生态平衡,反思科技过度发展带来的问题。
- 神圣与权威:
如对法律、生命、信仰的敬畏,体现为谦逊、克制的态度。
- 哲学内涵:
敬畏被视为一种心灵境界,既包含对未知的探索,也包含对边界的认知。
四、造句与语境应用
- “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对时光,对美,对痛楚。”
- “我让快门一直打开,坐在一边,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敬畏。”
五、现代反思
当代社会因科技发展,部分人逐渐丧失敬畏之心,表现出“战天斗地”的盲目自信。因此,重拾对道德、生命的敬畏,成为平衡发展的重要课题。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文化背景,可参考《论语》《管子》等典籍,或浏览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邦邑暴物拔群出萃邴生不睬不明不白布衣蔬食扯篷拉縴吃劳保畴古丹楹刻桷打油火耳号饭煤肥肠满脑纷纷洋洋奉法風壤風響光溜横眉立眼横行鸿都买第狐枕丘奖挹简肃价钱久经款会窟笼朗明乐哈哈离愁领意闷瞀名贸实易闵仁泥肥攀傅泼说遣使青琐第戚友去去日复一日杀衣缩食申旦神交失主双旌宿遇忐忐忑忑铜竟推心致腹土鸡瓦狗文采五腊武气香茅闲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