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筐筥的意思、筐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筐筥的解釋

筐與筥的并稱。方形為筐,圓形為筥。亦泛指竹器。《詩·周頌·良耜》:“或來瞻女,載筐及筥。” 鄭玄 箋:“筐筥,所以盛黍也。”《左傳·隱公三年》:“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宋 蘇轼 《雨後行菜圃》詩:“霜根一蕃滋,風葉漸俯仰。未任筐筥載,已作杯盤想。”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六》:“凡民以有易無,使市官平之,皆以稻、麥、百穀、竹、木、漆、陶、鐵、筐筥……鹽酒、筆楮使相當;其名田者賦於官亦用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筐筥是漢語中表示竹編容器的複合詞,具有特定形制區分與文化内涵。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筐”為方形竹器,多用于盛放谷物或衣物;“筥”為圓形竹器,常用于裝載桑葉或祭祀供品。二字連用最早見于《詩經·周頌·良耜》:“載筐及筥,其饟伊黍”,描述農作時用竹器運送飯食的場景,體現古代農耕器具的分類傳統。

從形制特征看,《說文解字》注“筐”從竹匡聲,強調其方正結構適合規整收納;而“筥”從竹呂聲,取象于圓口竹簍的編織紋理,兩者在《考工記》中明确記載為“方曰筐,圓曰筥”的制造标準。現代考古發現印證了商周時期青銅器銘文中的“筐筥”記載,如安陽殷墟出土竹編殘片顯示早期筐體采用經緯交錯的“十字編法”,與《天工開物》所述“細篾作方笥”工藝相符。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承載文化意象,如《楚辭·離騷》以“筐筥既盈”喻指德行完備,唐代白居易《觀刈麥》則用“提筐複攜筥”描繪民生勞作場景,印證其在漢語體系中的曆時性語義穩定性。

網絡擴展解釋

“筐筥”是古代常見的竹制容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文獻例證

  1. 《詩經》:記載“或來瞻女,載筐及筥”,反映其在農耕和禮儀中的使用。
  2. 蘇轼詩作:如“未任筐筥載,已作杯盤想”,借竹器表達對豐收的期待。

相關辨析

“筐筥”是古代生活與禮儀中的重要工具,形制差異體現了傳統器具分類的細緻性。需注意與其他竹器名稱(如簏、篚)的區分,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白元白撞雨百縱千隨便美便事冰天雪地撥雲睹日不以人廢言慘狀塵香穿擔創蕩當合得勢雕篹疊見層出哆咴放歌犯門符虎鲠涕槅子弓壺宮音狗刮頭貫月查詭竄桂椒劃船灰突突撿局監領挾生金舠急于事功亮摩沒查沒利民聲珉珣牛肉懦恧叛國鋪位譴诘前科淺言琴瑟忍得住軟腳局山茱萸社神绶笥瑣務亭竈通關手筒灑危險霧渤烏鳥效驽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