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击柝。谓太平无事,不须警戒。《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玉关 靖柝,北门寝扃。” 吕延济 注:“靖柝,谓疆界无守备也。”
“靖柝”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不同文献来源存在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指出,“靖柝”形容人性格端正稳重、行为规矩,不贪图名利。具体解析为:
引《文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记载,“靖柝”字面意为“停止击柝(巡夜打更用的梆子)”,象征太平无事、无需警戒。例如“玉关靖柝,北门寝扃”指边疆安定,城门无需关闭。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建议参考《文选》等文献原文。
靖柝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青和木,由于青部在左边,所以又可以称为“青木”。靖柝这个词的笔画总数为23。
靖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靖指的是使人安定,平息纷争,而柝是指在古代典礼中使用的一种木制的柱子,用于支撑祭器。因此,靖柝这个词可以形象地指代稳定秩序、安抚纷扰的意义。
靖柝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靖梍」。
古代汉字中,靖柝的写法略有不同。靖在古汉字中是由两个形状相似的殳字相连,表示平和安定。柝在古代写法中是由两个木字组合而成,表示木制的柱子。整体来看,古代汉字的写法更加复杂和繁琐。
1. 他的领导能力和稳定的性格使得他成为团队的靖柝。 2. 在危难时刻,他是家庭的靖柝,保护着所有人的安全和利益。 3. 这位国王通过谦虚和智慧成为国家的靖柝,使得国家繁荣稳定。
靖慰、靖会、柝杖、柝子
近义词: 安抚、安定、平息 反义词: 纷扰、动荡、不安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