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邉州”。靠近边境的州邑。泛指边境地区。《宋书·索虏传》:“僕以不德,荷国荣宠,受任边州,经理民物。” 唐 马戴 《雪中送青州薛评事》诗:“怜君急王事,走马赴边州。” 宋 李曾伯 《沁园春·月夜自和》词:“少年弓剑边州,惊转首黄粱还梦不?” 明 冯梦龙 《邯郸梦·崔氏寻夫》:“河工去了就邉州。”
边州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两个核心层次:
指地处国家疆域边缘的州郡,即边疆地区的行政区划。该词强调地理位置的偏远性与国防意义,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描述靠近边境的军事要地。例如:
“边州”即靠近国界的州,古代常特指与游牧民族接壤的军事重镇。(参考《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0卷,第123页)
在唐代行政体系中,“边州”具有特定法律内涵,指朝廷特许开放边境贸易的州郡。此类地区允许与周边民族进行官方管控的互市,兼具经济与外交职能。例如:
唐玄宗时期,于陇右、剑南等地设边州,以茶马互市维系与吐蕃、南诏的贸易往来。(参考《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地理属性溯源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已有“缘边之郡”的记载,后演化为“边州”一词,凸显其戍边职能。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典》明确将“缘边及襟带之地”的州列为边防要冲。
唐代边州制度的权威性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边州需具备“置都督府、屯戍兵、开互市”三要素,属国家战略节点。这一制度在《唐六典·尚书兵部》中进一步规范,规定边州都督拥有“抚慰藩族,监管市易”之权。
文化意象的延伸
唐宋诗词常以“边州”象征荒凉与征戍,如唐代张籍《凉州词》:“边州八月修城堡,候骑先烧碛中草”,反映其军事化特征。(参考《全唐诗》卷三八六)
结论
“边州”一词兼具地理与制度双重含义:广义指边疆州郡,狭义特指唐代的边境贸易特区。其释义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核心始终围绕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军事防御与民族交往功能。
“边州”是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及使用特点:
指靠近边境的州邑或泛指边境地区。例如:
部分资料提到“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现代含义(如),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建议优先采用传统释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宋书》、唐代边塞诗等文献。
挨打受气安止班干部本恶飙烨薄心肠不差累黍长笛超过超用称诩丞掾赤盏村塾大阿哥道袍大厮并大围对唱凡闇泛供访真膏良篙人桄榔须鸿露坚执夹峙戒慎居心莫测闿疏空闲六用慢炮明清内衣拍胸脯判读破栝气割岂伊髯苏柔情媚态沙钵沙子玉省戒神媛时累失忘泰极而否贪竖陶钧铁洛团香文墨职芜蒌亭屋税下房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