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窮困;貧賤。《晏子春秋·谏上五》:“使民飢餓窮約而無告。”《莊子·繕性》:“故不為軒冤肆志,不為窮約趨俗。” 唐 韓愈 《與崔群書》:“足下之賢,雖在窮約,猶能不改其樂。” 章炳麟 《國家論》:“亦如自尊之念,處顯貴者不可有,居窮約者不可無。”
“窮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核心含義指處境困頓、生活貧寒儉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困窘貧乏
指物質匮乏、生活艱難的狀态。
例:《漢語大詞典》釋為“窮困;貧賤”,如《呂氏春秋·慎人》載:“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糁,顔色甚憊,而弦歌于室。”此“窮”即含“窮約”之意。
儉省約束
強調因貧困而不得不節儉,或主動約束用度。
例:《古代漢語詞典》釋義為“因貧困而儉約”,如《荀子·儒效》言:“雖窮困凍餒,必不以邪道為貪。”其中“窮困”與“約”意近。
境遇困頓
引申指仕途失意或人生際遇的窘迫。
例:《辭源》注:“窮,困厄;約,纏束。謂處境困窘。”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既放,遊于江潭,行吟澤畔,顔色憔悴,形容枯槁”,即描述其“窮約”之态。
言行節制
在儒家語境中,亦含安貧樂道、守節自持的意味。
例:《論語·裡仁》雲:“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朱熹《集注》釋“約”為“窮困之地”,主張君子當“處約而不濫”。
意為君子不因貧賤而迎合世俗,強調操守(《漢語大字典》引)。
“窮”即“窮約”,指困境中更需堅定志向(《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注)。
“窮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窮約(拼音:qióng yuē)指窮困、貧賤的狀态,多用于描述物質匮乏或生活窘迫的情況。例如《晏子春秋》中“使民饑餓窮約而無告”,意為百姓因貧困而無處求告。
詞義構成
古代用例
引申與辨析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相關成語演變,可參考《晏子春秋》《莊子》等文獻(來源:、5、6)。
暗算百折不屈葆就鼻斤布衫車水馬龍齒危發秀持握創收綽子詞傳大咎蟺緒镫台弟窰堕落蠹箧獨帚封行風燭草露佛界負才任氣陔養诰語廣角鏡頭固體地球物理學含忽含情寒塞錦片前程積愆镌镵開心見誠闿圛窟臀臘八掠立略洗離哩連黎母國靈廟硫酸銅馬郎婦沒祥棉甲牌子判狀遷并囚攮的球勢糗粻盛齒四方志探花宴痛訴穨虧吐穗為蛇添足問道于盲相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