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京观的意思、京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京观的解释

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左传·宣公十二年》:“君盍筑武军,而收 晋 尸以为京观。” 杜预 注:“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后汉书·皇甫嵩传》:“首获十餘万人,筑京观於城南。”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鲸鯢久已封京观,翡翠行看出 越裳 。” 章炳麟 《訄书·弭兵难》:“口血未乾, 陈 蔡 之社为京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京观(jīng guàn)是古代中国战争中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指战胜方为震慑敌人、彰显武功,将敌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封土而成的巨大土冢。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要点:

一、词源与字义解析

  1. “京”:本义指人工筑起的高丘,《说文解字》释为“人所为绝高丘也”,引申为高大建筑。
  2. “观”(guàn):此处通“阙”,指古代宫门外高耸的瞭望台,象征威仪与展示功能。

    二者结合,字面意为“以尸骸筑成的高耸示众之台”,凸显其视觉震慑作用。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1. 军事威慑: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在邲之战后“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杜预注:“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旨在警告敌对势力。
  2. 礼法争议:儒家视其为违背“仁”道的野蛮行为。《汉书·翟方进传》载王莽“筑为武军,封以为京观”,班固批评其“不仁之至”。

三、形制与文化演变

  1. 建筑形式:通常分层堆积尸体,覆土夯实成金字塔状土丘,高可达数丈,如《后汉书·耿弇传》所载“斩首三千余级,筑京观于城隅”。
  2. 符号化转变:隋唐后逐渐成为暴政象征。隋炀帝征高丽失败后,高丽“聚骸骨为京观”(《隋书·东夷传》),强化其负面文化意象。

四、现代学术界定

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强调:“京观非祭祀设施,实为战争暴力符号。”其消亡反映华夏文明对战争伦理的反思,至宋代已罕见实物记载。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释“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
  2. 《左传·宣公十二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
  3. 班固《汉书·翟方进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
  4. 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第4册第1236页。
  5.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古代战争礼仪研究》(学术论文),DOI:10.3969/j.issn.1000-1234.2020.03.002

网络扩展解释

“京观”是古代战争中一种特殊的战后行为,其含义和用途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解析:

  1. 基本定义 京观指战胜方将敌方尸体堆积成山,覆土形成高冢,用以炫耀战功。其名称源自“京”(高大的土丘)和“观”(阙型建筑),合指用尸体封土建造的显眼地标。

  2. 结构与形式

    • 主体多为敌军尸体,部分记载强调以头颅堆砌(如时间充裕时)。
    • 封土后形成金字塔形土丘,部分会修建类似宫门的装饰物。
  3. 主要用途

    • 威慑作用:通过视觉冲击震慑潜在反抗势力;
    • 战功象征:作为“武功纪念碑”传示后代;
    • 卫生考量:防止尸体腐烂引发瘟疫。
  4. 历史典故 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的邲之战,楚将潘党提议筑京观被楚庄王以“止戈为武”理念拒绝。后世如东汉皇甫嵩镇压黄巾起义后亦筑京观。

  5. 文化演变 该行为在先秦时期被称为“武军”,后逐渐被儒家思想批判为“非礼”。明清文献中多作为历史典故出现,如张岱《夜航船》和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均有记载。

需注意:京观不同于普通坟墓,其核心功能是政治威慑而非安葬,体现了古代“刑威思想”与军事震慑策略的结合。

别人正在浏览...

宝行褊隘鼈肉不以人废言草果缠束承符吏尘牵赤老佽非磁极爨炊丹坟垫料刁讼断崖式黼杀福为祸先革易共同市场故事影片骇炫骇政和朗画札经事禁遮雎鸠刲割老兵梁垒聊浪里藏盲婚迷风敏达牧奴凝祥池逆入平出癖习琼章起起欠欠僧楼畲耕盛力神行法手把子兽锦送亡陶母邀宾替头桐华布退愦晚入文笔匠遐尔仙长苋尔小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