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帥的意思、三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帥的解釋

指 春秋 秦 将 百裡孟明視 、 西乞術 、 白乙丙 。 秦 晉 殽 之戰,為 晉 軍所獲。《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敗 秦 師于 殽 ,獲 百裡孟明 視 、 西乞術 、 白乙丙 以歸…… 文嬴 請三帥。” 杜預 注:“三帥, 孟明 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帥”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含義指三位軍事統帥,通常特指春秋時期晉國軍隊的三位主要指揮官。這一稱謂源于古代軍事制度,尤其與晉國在重大戰役中的指揮體系密切相關。

  1. 基本釋義與曆史背景: “三帥”指一支軍隊中同時擔任最高指揮職務的三位将領。這一制度在春秋時期的晉國最為典型。晉國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将(主将)、佐(副将)各一名。在特定時期和重大軍事行動中,這三位主将(上軍将、中軍将、下軍将)被合稱為“三帥”,共同負責全軍的作戰指揮。例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記載晉國“作三軍,謀元帥”,即指設立三軍并任命其統帥。

  2. 特指晉國三軍統帥: 最著名的“三帥”實例發生在春秋中期。據《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在著名的崤之戰(公元前627年)中,晉國伏擊并大敗秦軍,俘虜了秦國的三位主将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這三位被俘的秦軍主将也被晉國方面稱為“三帥”(“獲百裡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文嬴請三帥”)。雖然此例指秦軍統帥,但“三帥”之稱謂本身源于晉國自身的軍事編制。

  3. 制度淵源與演變: “三帥”制度是晉國“三軍制”的産物。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公元前7世紀)擴充軍備,由一軍增至二軍,晉文公重耳執政後(公元前636年)為争霸中原,于公元前633年“作三軍”,正式建立上、中、下三軍,每軍設将、佐,其中中軍将地位最高,為全軍元帥(“元帥”一詞即源于此)。三軍的主将(将)即為“三帥”,他們是國家最高軍事長官,常由卿大夫擔任,兼具軍政大權。

  4. 後世影響與詞義延伸: 雖然“三帥”一詞最直接關聯春秋晉制,但其指代“三位統帥”的核心含義在後世文獻中仍有體現,可用于泛指或比喻性地指代一支軍隊或一個集團中并列的三位最高軍事指揮官。不過,其最權威、最經典的用法仍指向春秋晉國及其相關曆史事件(如崤之戰)。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三帥”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含義如下:

一、基本解釋

拼音:sān shuài
注音:ㄙㄢ ㄕㄨㄞˋ
詞義:指春秋時期秦國三位将領百裡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他們在秦晉殽之戰(公元前627年)中被晉國軍隊俘虜。


二、曆史背景與出處

  1. 事件關聯
    三帥參與的“秦晉殽之戰”是春秋時期重要戰役。秦國意圖偷襲鄭國未果,返程途經殽山時遭晉軍伏擊,三位主将被俘。

  2. 文獻記載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明确記載:“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獲百裡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後因晉文公夫人文嬴請求,三人被釋放回秦。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資料提到“宋朝三帥”為嶽飛、張遼、文天祥(如),但此說法存在明顯錯誤:


如需進一步了解戰役細節或人物生平,可參考《左傳》或權威曆史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被囊不世之功步舞材樹逞譽宸筵船檝吹畫壺大智東封西款放包袱翡翠奉煩俯聽疙瘩湯公表攻掠狗盜鼠竊觀頤撼地搖天畫棟回文錦降靈将台簡省交誼讦奸錦鱗書眷佑局趚類地行星淋津鹵簿驢頭猕猴努力排雲盤龍茶屏條匍匐莖佥押翹翹熔化融混入囊弱本強末生聚教訓沈疴屍白受難鸘裘倏爍殊勳異績頌述太保特區同裘無精嗒彩閑缺鸮鳴鼠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