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戒边境。《左传·昭公十三年》:“ 鲜虞 人闻 晋 师之悉起也,而不警边,且不修备。”
“警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警戒边境,主要用于古代军事或边防语境。以下为详细解析:
该词最早出自《左传·昭公十三年》:
“鲜虞人闻晋师之悉起也,而不警边,且不修备。”
意为:鲜虞国(古代北方部落)得知晋国军队全面出动后,却未加强边境警戒,也未做好防御准备。
此例体现了“警边”在军事策略中的重要性,强调对边境动态的警惕性。
以上信息综合自古籍解析及词典释义。如需进一步查阅,可参考《左传》原文或汉语历史词典。
警边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在边界处进行警戒、保卫等活动。它由“言”和“邉”两个部首组成,分别表示“言语”和“边界”。其中,“言”部表示与语言有关的事物,如说话、表达等,而“邉”部则表示与边界有关的事物。
警边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
- 部首:言+邉
- 笔画:12画
警边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的过程。在古代,汉字的形态和发音与现代有所不同。而在繁体字中,警边的写法为「警邊」。
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区别,但整体意思相同。 警边的古代写法:
警边的例句:
1. 在国境线上,士兵们紧密警边,以防有人越界。
2. 火灾频发的邻国,决定加强边境的警边工作。
警边的组词:
1. 警戒:指进行警戒活动,时刻保持警惕和警觉。
2. 警察:指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财产安全等而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
警边的近义词:
1. 警戒
2. 警惕
3. 警觉
警边的反义词:
1. 放松
2. 疏忽
3. 忽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