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便郵的意思、便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便郵的解釋

順便傳遞郵件。亦指順便代人傳遞書信的人。 宋 蘇轼 《菩薩蠻·回文》詞:“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 宋 王邁 《祭海豐宰顔養智文》:“懷此美人,在天一方,物色便郵,将寄雙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便郵是漢語曆史詞彙,指古代由私人經營、傳遞信件或小件物品的民間通信方式,與現代郵政系統有本質區别。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基礎釋義與運作形式

指非官方的郵遞服務,通常由商旅、車馬店或私人信差承接,為民衆提供有償的信件、物品傳遞。服務範圍限于局部地區或特定路線,時效性與覆蓋性遠低于官方驿站系統(驿傳)。《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舊時指民間傳遞信件或物品的方式”,《辭源》亦注解為“民間托人順便捎帶的郵件”。

二、曆史背景與社會功能

便郵興起于明代商品經濟活躍時期,尤其常見于江南市鎮。因官方驿站僅服務軍政要務,民間通信需求催生了這一補充形式。商賈、文人常委托熟識的車船店戶或同鄉旅人“順便捎帶”書信包裹,形成非制度化但廣泛存在的通信網絡。曆史學者謝國桢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中指出,此類服務填補了民間通信的空白,但缺乏安全保障與時效規範。

三、文化意義與文獻例證

該詞反映了傳統社會熟人信任網絡的重要性。如明代小說《金瓶梅》中多次提及“托便郵寄書”,凸顯其依賴私人關系的運作本質。現代漢語中,“便郵”已被“民信局”“私營郵遞”等更精準的術語替代,成為曆史詞彙。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史稿》中将其歸類為“消亡的舊制用語”,标志着通信方式的社會變遷。

注:本文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史學專著,因“便郵”屬曆史詞彙,現代詞典收錄有限,部分來源未提供電子版鍊接。如需深度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第1卷、《辭源》(第三版)及謝國桢《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紙質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便郵”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可分為以下兩方面:

  1. 動詞含義
    指“順便傳遞郵件”,即通過順路或便捷的方式寄送信件或物品。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宋代蘇轼的詞《菩薩蠻·回文》中曾使用:“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

  2. 名詞含義
    指“順便代人傳遞書信的人”,即臨時受托捎帶信件的人。例如宋代王邁在《祭海豐宰顔養智文》中提到“物色便郵,将寄雙鯉”,這裡的“便郵”即指代信使。

補充說明:
根據古代郵政背景,“便郵”可能與驿站系統相關。有傳說稱,古代官員改進驿站傳遞方式後,形成了更便捷的“便郵”系統,後演變為形容簡便快捷的事務。但此說法多見于民間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代郵政制度或詩詞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蘇轼詞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音琴杯水主義本婦摽搖從時村甿打號子大禮丹帏打聽蹬腿電唱頭鵰心鴈爪屙屎放習非道德行為飛凫舃飛輪佛記覆蒙工徒觀化夯實行同狗彘恨怪阍閥婚俗賈充香剪靛花澆築诘旦皆既救答拘定可撲撲刻書來複日澇澇隆貴杪秋缥缃樵青趫勇绮夢卻倒诎伸贍文燒埋繩案霜簡熟麻嗣虐訴説條條透澈慰存紊緒梧桐木五玉下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