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書符箓之類。《呂氏春秋·觀表》:“聖人上知千歲,下知千歲,非意之也,蓋有自雲也。緑圖幡薄,從此生矣。” 高誘 注:“幡亦薄也。” 陳奇猷 校釋:“ 譚 ( 譚戒甫 )謂‘緑圖’即‘籙圖’,頗似 漢 代讖緯書, 楊 ( 楊樹達 )謂‘緑圖幡薄’蓋豫言人世禍福之書,如‘亡 秦 者 胡 ’、‘赤伏符’之類,皆是也……‘簿’(薄)即‘符’之同音假字。” 章炳麟 《訄書·訂實知》:“既知政教,又以暇遊藝,藉物以詗其姓名人地,則緑圖幡薄自此作。”參見“ 丹書 ”。
幡薄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詞義可從構字角度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記載,“幡”本指用竹竿等挑起來垂直懸挂的條形旗子,《說文解字》注:“幡,幅胡也”,後引申為标識、表記之物。“薄”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修訂版)中有多重含義,既指厚度小的物體,如《詩經·小雅》中“如履薄冰”,也含“輕微、輕視”的抽象意義。
二字組合為“幡薄”時,在《周禮注疏》等古籍中特指古代祭祀時使用的薄質幡旗,其材質多用素絹或細葛制成,形制較常規幡旗更為輕簡,常見于簡化的禮儀場合。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進一步說明,此類幡薄具有“示誠敬而不尚華飾”的禮制功能,體現了古代禮制中“禮有損益”的實踐原則。
該詞在《全唐詩》卷三百五十四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中曾有文學化運用:“輕幡薄纻透光時”,此處以幡薄形容織物的通透質感,形成獨特的意象表達。現代漢語中,該詞多出現于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如錢鐘書《管錐編》第三冊論及古代織物文化時曾引此為例。
“幡薄”一詞在古籍和現代漢語中存在不同解釋,需結合語境理解:
根據《呂氏春秋·觀表》及高誘注:
《呂氏春秋》:"緑圖幡薄,從此生矣",章炳麟解釋為預言類文書
查字典收錄為成語:
注:不同來源存在釋義差異,可能與曆史語義演變或文獻傳抄訛誤有關。學術研究建議參考《呂氏春秋》原典及高誘注疏。
白犬敗醯暴虎馮河飽計寶源局北門學士迸砌不動明王不撓不折不徇彩燕才勇澄茄騁續捵入遲樸充腴墊陷诋诮兒女心腸忿發蜂出泉流函授大學踝子骨缰繩激拔肌骨寄話筒競選謹職積潤急性子決發抉露考績幽明诳語老大伯列銜綸诰盧生漫漫馬訾水糜粉縻職跑氣蒲類海清清楚楚趨令上尉髾髮贳死松針體望頭由危言文謅仙倡象繇哓舌戲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