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書符箓之類。《呂氏春秋·觀表》:“聖人上知千歲,下知千歲,非意之也,蓋有自雲也。緑圖幡薄,從此生矣。” 高誘 注:“幡亦薄也。” 陳奇猷 校釋:“ 譚 ( 譚戒甫 )謂‘緑圖’即‘籙圖’,頗似 漢 代讖緯書, 楊 ( 楊樹達 )謂‘緑圖幡薄’蓋豫言人世禍福之書,如‘亡 秦 者 胡 ’、‘赤伏符’之類,皆是也……‘簿’(薄)即‘符’之同音假字。” 章炳麟 《訄書·訂實知》:“既知政教,又以暇遊藝,藉物以詗其姓名人地,則緑圖幡薄自此作。”參見“ 丹書 ”。
“幡薄”一詞在古籍和現代漢語中存在不同解釋,需結合語境理解:
根據《呂氏春秋·觀表》及高誘注:
《呂氏春秋》:"緑圖幡薄,從此生矣",章炳麟解釋為預言類文書
查字典收錄為成語:
注:不同來源存在釋義差異,可能與曆史語義演變或文獻傳抄訛誤有關。學術研究建議參考《呂氏春秋》原典及高誘注疏。
幡薄(fān bó)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偏旁部首是“幹”和“艹”,并且按照筆畫順序,它的筆畫數分别是4和10。
“幡薄”的來源比較晦澀,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指它源于佛教經典中的詞彙,用來形容那些佛經殘片層層疊疊、細薄如紙的模樣。另一種說法是指它源自《老子》一書中的一段話:“人方有薄餅之食,以養老幼。”這段話原文中的“薄餅”兩個字的發音與“幡薄”相似,因此引申為貧窮、不富裕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幡薄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有所區别。在古時候,幡薄的偏旁部首為“廣”,而不是現在的“幹”。此外,古代漢字中的“薄”字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首先是“镸”作為偏旁部首,然後是下面的“艹”作為草字頭部首。現代漢字将這兩個部首合并成一個,形成了現在的“薄”字。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的生活幡薄,過得十分艱苦。”這句話中,幡薄形容了主語的生活狀态,表示他的生活十分貧困。
與“幡薄”相關的詞語有很多,例如:“幡然”、“薄暮”等。其中,“幡然”的意思是指突然、驟然,和“幡薄”的意義有相似之處;而“薄暮”則表示傍晚時分,與“幡薄”的貧窮的意義無關。
“幡薄”的反義詞可以是“富裕”、“豐饒”等,它們表示富有和充足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