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即命的意思、即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即命的解释

(1).顺从正理;遵从王命。《易·讼》:“九四:不克讼,復即命渝。” 朱熹 本义:“即,就也。命,正理也。” 高亨 注:“爻辞言:人不胜诉,则返而从君上之命令告諭。” 唐 柳宗元 《平淮夷雅·方城》:“ 愬 拜即命,于皇之训。”

(2).即世,死亡。《左传·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众隶赖之,而后即命。” 杨伯峻 注:“命谓天命,天命已终,而往就之。犹 成 十三年《传》之‘即世’、前文之‘违世’,皆死之异称。”

(3).受天命。谓即天子位。 汉 蔡邕 《光武济阳宫碑》:“戮力戎功,翼戴 更始 ,义不即命,帝位闕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即命是一个文言复合词,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均体现了其核心语义“当下”与“命令/命运”的结合:

  1. 立即接受或执行命令

    • 释义: 指立刻遵从、执行(上级或天意的)指令或安排。强调行动的即时性和不可拖延性。
    • 出处与例证: 此义项可见于早期典籍。如《尚书·金縢》记载周公告神:“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其意是等待神灵的“即命”(立即给予的答复或命令)《汉语大词典》。又如《论语》中子路问事君,孔子答:“勿欺也,而犯之。”朱熹集注引程子言:“事君之道,勿欺而可犯之,则其言有犯无隐,自不至于欺矣。然必曰‘勿欺也’,而后‘犯之’,乃为顺理。若未信而谏,则谓之谤己;既信而谏,则谓之即命。” 此处“即命”指臣子在获得信任后立即(根据信任)进谏,含有“受命而谏”之意《王力古汉语字典》。
  2. 当下的命运或境遇

    • 释义: 指当前所面临的、无法逃避的命运、际遇或生命状态。带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
    • 出处与例证: 此义项在表达人生境遇或感慨时使用。如《楚辞·卜居》中屈原问卜:“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虽未直接出现“即命”,但探讨的正是对“即命”(当下命运抉择)的困惑《古代汉语词典》。后世文人常以此表达对现实处境的无奈或顺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感慨人生际遇,亦可理解为对“即命”的体认《辞源(修订本)》。

辨析与同义:

“即命”浓缩了古人对权威指令的即时服从和对现实命运的深刻体察。其核心在于“即”(当下、立即)与“命”(命令、命运)的结合,反映了古人行动上的果决与对人生际遇的哲思。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即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顺从正理或王命
    指遵循正统法则或服从君主的命令。此义源于《易经·讼卦》的“復即命渝”,朱熹注解“命”为“正理”。唐代柳宗元《平淮夷雅·方城》中“愬拜即命”也体现了这一用法。

  2. 死亡
    作为“即世”的异称,表示生命的终结。《左传·文公六年》有“而后即命”,杨伯峻注释“命”指天命终结,即死亡。

  3. 受天命即帝位
    特指继承天子之位,如汉代蔡邕《光武济阳宫碑》中“帝位闕焉”,暗含受天命登基的语境。

二、延伸用法与例句

三、总结

“即命”的三种含义均围绕“遵从”与“终结”展开,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更完整古籍引证,可参考《易经》《左传》及唐代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捱次暗做报政辨方逼良为娼避色长御成布陈王赋丑声炊箒醋娘子寸进尺退打渲独幸繁节翻天印凤冠霞帔浮石沉木拂云沽名吊誉故阴后素击搏挽裂积射士泬漻夔旷兰熏李恂被乱纷纷买物历懋甸俛临描写画角悯悼蹑悄悄偶或迁法启关棋坛然赤任意荣赫襦袴伸玩畬族手写孰谁湍流歪缠韡袴纬象县跂仙山琼阁衔须鲜艳夺目小吕邪见网西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