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蒺藜。《易·困》:“困于石,据于蒺蔾,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孔颖达 疏:“蒺蔾之草,有刺而不可践也。” 汉 刘向 《说苑·复恩》:“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矣;树蒺蔾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矣。”参见“ 蒺藜 ”。
蒺藜(也写作“蒺蔾”,为异体字),是一种具有特定形态特征、文化内涵及实用价值的植物,其释义如下:
植物学释义
指蒺藜科蒺藜属(Tribulus terrestris L.)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平卧,羽状复叶,小叶对生。花小,黄色,单生于叶腋。果实为分果,由5个分果瓣组成,每个果瓣具长短棘刺各一对及多数短硬毛,形似多角星芒,极易附着于动物皮毛或人衣物上传播《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其多生于沙地、荒地、路旁,分布广泛。
果实特征与引申义
其干燥成熟的果实称为“蒺藜子”或“刺蒺藜”,表面密布尖硬的刺。因其棘手、易伤人的特性,“蒺藜”一词常被用来比喻处境艰难、充满障碍或人心险恶。如《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墙有茨”(茨即蒺藜),隐喻宫闱丑事不可外扬,后世亦用“蒺藜”象征阻隔与防范《汉语大词典》。
药用价值
蒺藜是重要的传统中药材。其果实(刺蒺藜)入药,味苦、辛,性微温,归肝经。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其具有调节血压、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文化意象
由于其多刺的特性,蒺藜在古代军事中曾被用作防御性的障碍物(如撒布于敌军必经之路或营地周围)。在文学作品中,它常作为困境、阻碍、防范或卑贱环境的象征。道家典籍《抱朴子》中也有关于蒺藜的记载,反映了其在古人生活中的常见性及象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
“蒺蔾”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一种植物名称,具体释义如下:
植物特性
蒺蔾是一种带刺的旱生草本植物,又称“蒺藜”,多生长于干燥贫瘠之地。其果实具硬刺,易附着于动物皮毛或人衣物上传播。据《师旷》记载,蒺蔾早生被视为旱年的征兆。
文献引用
其他关联
该词多用于描述植物特性或比喻艰险处境,现代植物学中对应“蒺藜科”植物,常见于温带地区。
白醝抱火卧薪笆竹茶褐色冲塞筹餉倅贰淡泊道无拾遗颠首帝宸对治儿女姻亲蜚凶流尸焚典坑儒风轮瓜瓞关鐍雇赁亨泰鸿渚厚实候选黄麻化衣火聚涧房镜湖既死魄酒卢巨子客冢匡计练舁篱笆林樾臝兰车明早暖坐评脉普快俏皮话鼜鼓青莲朵契切悛志山墅沙三沙子升攀十二衢使心作倖树蕙体刑歪人圩堤五法祥河香蘂销售